第256章 瓷韻流風瓷藝大典(1 / 2)

商部衙門設在皇城內。凡事開頭難,一個新設立的衙門,要想進入正常運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連半個多月,林沐風和高巍和卓敬三人,都忙於種種“管理規章”的出台以及各級人員的配置等諸多事務性工作。有了朱允炆的強力支持,朝廷很快從各部、衙門中抽調了一批中低級官員和數十名雜役進入商部工作。

而隨著朝廷開放海禁、鼓勵從商、設立商部衙門詔書的公告天下,商部在大明各地的分部衙門也在緊鑼密鼓地成立之中。林沐風認為,商部是一個管理通商事宜的衙門,或者說是一個機構,其不同於朝廷其他部署衙門,必須要在基層設立獨立於地方衙門的專門衙門。當然,商部的分部衙門隻在商業繁華的大城市設立,譬如徐州府,青州府,蘇州府,揚州府,等等。

就此事,朝會又爭議了好幾天,在朱允炆的強力推動下才得到了通過——各地商部分部作為朝廷商部的派出衙門,直接歸屬於朝廷商部,而朝廷商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各地商部分部衙門的官員,或者從當地衙門中抽調配置,或者由吏部委派……這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據林沐風估計,要想真正運轉到位,大概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京師的商部衙門很快便進入了正軌。但作為一個新生的官方衙門,如何去運作,如何去履行職能,管理商務,也是千頭萬緒,需要一一理清。

林沐風根據現代社會的“商管”理論,經過一番變通後,盡量結合大明社會的現實,製定出了一整套的商管思路。

其一,要先將所有城市中的店鋪進行造冊登記,發放由商部印發的“經營許可證”,類似於官方契約。以後,凡新開商鋪必須要到所在商部衙門登記核準發證;其二,根據商鋪的“營業額”和貿易總量以及商品門類分別收取賦稅,製定出一係列的賦稅額度,每月收取一次;其三,對商鋪貿易和產品進行價格控製,嚴禁哄抬價格欺行霸市等行為,打擊不正當競爭;其四,保護中小商鋪,在稅賦上予以減輕……

實話實說,大明商賈的社會地位雖然不高,但朝廷對商人的賦稅還是相對較輕的。商部的成立,一來增加了商業貿易中間環節的賦稅,二來對整個市場進行了宏觀上的“調控”,三來鼓勵和保護中小商鋪的發展,隻要進入良性循環,大明商業不難進入前所未有的繁盛階段。

林沐風“兼職”太多,商部的日常事務其實是由高巍和卓敬兩人具體來做,林沐風所做的就是定時與兩人進行“溝通”,簽發一些“文件”和“指令”。

在組建商部的同時,林沐風同時開始著手準備建立瓷學。根據最初的構想,他準備在瓷學中設立三個“班級”,一個是“成人班”——專業製瓷工匠的係統培訓,一個是琉璃內畫班,專門招收少量具有繪畫功底的工匠精英進行琉璃內畫技藝傳授,最後一個是“少年班”,招收一批具有天賦的孩子從製瓷的初級知識開始學起,為大明瓷業培養後備人才。

以朝廷名義下發的詔書已經昭告各州府縣,由各州府縣衙門報送學習人選。

瓷學雖然是官辦,但還是要收取一定的學費的。林沐風本來是想由朝廷出資,入瓷學者免費學習,且負責學生的食宿。但他這一“建議”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反對,認為無謂增加朝廷負擔。就連朱允炆也不讚成,在朱允炆看來,林沐風的製瓷技法等於是免費貢獻給了朝廷,而朝廷又將之傳授給各地工匠,這本來就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豈能再免費辦學。

盡管是這樣,但各地報名的人數還是呈現出異常火爆的態勢,據江南某地反饋回來的信息,等候在衙門外麵報名參加大明瓷學培訓的工匠排起了長隊,當地幾乎所有的工匠都蜂擁而上爭取學習的機會。有些瓷窯業主為了能讓自己的工匠入學,疏通各種關係以期能爭取獲得一個名額。

大明瓷行高超的製瓷水平,林沐風神出鬼沒的製瓷技法和琉璃內畫技法,早已在大明瓷界傳為神話,林沐風居然會公開自己的技術,對工匠們來說,這等於是天上掉餡餅——要知道,學到這些技術,就相當於日後的滾滾財源啊!

至於瓷學的“少年班”,林沐風決定隻麵向京師周邊招收。本來他以為,製瓷在大明人尤其是一些官僚權貴眼裏,是一種下等低賤的雜役,也就是平民家的孩子肯報名來,沒成想,京師裏一些官宦家的子弟也踴躍報名——當然,或許湊熱鬧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這,與朝廷官辦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