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貨幣泡沫(1 / 2)

當然,那些先期富起來的商人們,也並不完全就任人魚‘肉’。全文閱讀.--以文洲為例,當年通過商品加工出口貿易賺了錢,積累到了一定的原始財富。

這跟日本早期的情況有些相似,但當時的日本政f是鼓勵這些中小企業搞研發,並從中挑出潛力者進行重點扶持。像日本豐田正是如此,被日本政f推廣到了全社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終成了一間國際‘性’大企業。

但是華夏“某些群體”並沒有選擇這條路子,舉起了手中的屠刀,試圖將他們手上那塊蛋糕搶過來;結果文洲商人也不含糊,一看到財富轉移的大方向朝著房地產而去,他們當即搖身變為“文洲炒房團”。

原本的工廠成了他們的融資平台和工具,畢竟沒有東西抵押是從銀行貸不出錢來的。另外,國家要保出口,必須優先保證這些出口企業的資金需求。可是隻有一小部分貸款是真正用於製造業的,絕大部分都進了房地產。

最終,他們雖然放棄了企業的升級,但是也成了這場遊戲的受益者。

在11年的時候,政f出台緊縮政策,銀行開始削減了對他們的貸款。隻是房地產項目從開建到賣出去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有部分文洲老板麵臨資金壓力,隻能求助於民間借貸。

文洲幫有錢的真不少,迅速地幫他們籌集到資金,並速度成了全國有錢的民間借貸組織。隻是,隨後房地產調控政策趨緊,中央明確表態要降房價。這一個時候,沒有來得及‘抽’身的文洲炒房團們,或者借了高利貸的老板這時看到苗頭不對了。

怎麼辦?

那些房子還沒有建好的,而且本身還借了高利貸,發現收益可能達到虧損,最後他們隻能選擇跑路了。有關係將錢‘弄’出去的,直接逃到國外。沒關係將錢‘弄’出去的,那也隻能先躲起來。

正是如此,才有了後麵頻頻見報的文洲老板跑路事件,而國務院當時計劃推動當地的金融改革。其實,仍然最終有少數失敗者,但其實文洲老板是其中的受益者。

無疑,這一場遊戲的最大損失者,其實還是那些在各行各業埋頭苦幹的人,最終創造的財富換了高價房子。全文閱讀.

十幾年過去了,如今這個大規模的財富轉移過程不能說是落幕,但房價恐怕不能再繼續瘋下去。一來,大部分財富已經落到了“某些群體”手裏,二來,這不能危害社會穩定的基本原則,富人的財富不能侵犯窮人的生存底線。

正是如此,房地產已經不能再消化這“增發的貨幣”,不能再幫助拉升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夏,住房、教育費用、醫療費用,並沒有計入p,所以大家看不到通脹;由於政f將這些增長,直接計入p,所以近些年華夏經濟並沒有數據顯現的那麼美好。

……

文章的作者提出另了問題——高速的貨幣。

如果僅僅是超發也是罷了,這可以慢慢將泡沫擠去,大家的好日子還會來臨。但最大的問題是,這像是一台沒有節製的印款機,在高速公路了拚命行駛。

若是印錢推高房地產是為了財富大轉移,那接下來,那就是跟華夏政f的經濟政策有關了。

或者是華夏決策層大多師從美國的緣故,他們稟承了美國的那一套,源於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主要的觀點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將之前政f存下來的錢拿出來‘花’,增加就業,刺‘激’經濟。

簡而言之,當本國的經濟不行了,政f用自己的錢進行刺‘激’。

隻是讓人無奈的是,無論是美國還是華夏,都沒在用“存下來的錢”,而是直接開動印款機,繼續印發貨幣刺‘激’經濟。受到金融危機衝擊之後,這些年華夏政f的貨幣更是印得猖獗,每年增幅達到全世界的一半。

跟美國的不同的是!

美國印錢是向全世界征稅,這也是格林斯潘之所以當時被美國民眾熱捧的原因,因為這個人讓到美國民眾過上好日子。隻是華夏並不同於美國,華夏印錢的結果,是華夏民眾變窮。

本來印錢推高房地產是一個傷害,如今實行的經濟政策,又是讓貨幣的增量雪上加霜。

……

文章的作者提及了政f的一項計劃——城鎮化。

正是上述二個原因,華夏政f麵臨著二個問題一是大量增發的貨幣如何處置,這房價如何解決;一是,出口繼續下滑,華夏的經濟增長點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