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靈武境內的烽火台(1 / 2)

靈武境內現在還有57個用黃土築成的土墩子,它們和風霜雪雨為伴,屹立在荒丘高坡上。多少歲月流逝了,它們如今遍體瘡痍,破舊不堪,在季節的變更中向大漠、向荒原訴說著那遙遠的故事。

這一個個土墩子叫烽火台,也叫墩堠,是古代戰爭中用來望敵情,迅速傳遞信息的軍事設施。據有關史料記載,烽火台在公元前7世紀就有了。

“烽火戲諸侯”講的就是發生在烽火台周圍的故事。在西周時期,周幽王有一個愛妃褒姒,她長得很美,但輕易不笑。周幽王為使寵愛的妃子一笑,不惜千金出黃榜,“誰能使美人一笑,賞千金”。有人想出一個點火戲諸侯、博取寵妃一笑的辦法。一天下午,周幽王攜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守望烽火台的將士點起了狼煙,各路諸侯看到示警的烽火點起,都以為是西戎圍攻西周城池,兵情緊急,他們迅速調集兵馬,以最快的速度趕來救援。但當他們趕到國都的城樓下時,看到的卻是彩燈高懸,歌舞升平,周幽王與愛妃飲酒作樂的場景。他們向周幽王的禁衛軍打聽後,才知道點燃狼煙召集他們到來是為博寵妃一笑。各路諸侯無奈地點齊本部軍馬回歸屬地。褒姒看到各路諸侯風風火火地趕來,垂頭喪氣地撤回,不由淡淡地一笑。昏庸的周幽王見狀大喜,將千金賞給了那個出荒唐主意的人。過了一段時間,西戎精兵果真來犯西周,點燃示警的狼煙後,各路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故伎重演,戲弄臣子,沒有一個來救援,結果西戎兵攻下城池,殺了周幽王,滅了西周。

鑒於烽火台在戰爭中的作用很大,自春秋戰國起,曆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修建長城,築烽火台,旁邊還建有塢城以加強邊關防守,抵禦侵略,保全疆土。點燃烽火的燃料是軍士們在荒灘、草叢中撿拾的狼糞。狼是食肉動物,糞便中含有油脂,點燃後煙很濃,煙柱直立,如果風小則吹不散,十裏外清晰可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廣動植》中說:“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到了唐代,很多詩人用詩描寫了烽火。如薛逢:“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李頎:“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馮清:“塹壕漫訝防邊運,烽堠尤嚴接報明。”烽火台建在高處,隔一定距離即築一座,發現敵人入侵時,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後也立即舉火,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如緊扣的鐵鏈一般,一環套一環,很快將軍情傳告全線戍兵,做好準備。同時,指揮中心也及時掌握了敵情,一係列的抵抗、堅守、出擊的戰略方針從指揮中心迅速發出,形成有備無患的局麵。古代沒有電訊技術,烽火台是當時最好的軍事望台和“雷達”。

陝西榆林境內的長城上共有1700餘座烽火台。遇敵來犯,守城士卒即點燃烽火,通知附近駐軍。長城上的烽火台有著嚴密的戰鬥組織,每10個烽火台組成一個戰鬥單位。作戰方法虛虛實實,靈活多變。如果敵人來犯,就把10台的兵力集中於一台,選一名行走較快的士卒來回走動,點燃每個烽火台,使敵人不知哪一台有人把守。敵人攻台時,無論台內有人無人,都悄然無聲。敵人若攻的是無人守的台,則損失一些箭鏃,消磨半天時間,卻無所獲;如果進攻的是有人守的烽火台,待敵人靠近城牆,守城士卒突然反擊,出其不意,給敵人以重創。

關於烽火台的使用,古書中多有記載。《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講:“有寇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則舉烽。”在《史記·正義》中是這樣敘述的:“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敵人白天進犯,守台軍士燃煙示警,晚間則點起火光報警。關於烽火台煙火報警的具體方法,各個朝代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如在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規定:“今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到了清代,示警方法和明代大致相同,一些內容稍加變動。清代早期規定:“若有敵情,白晝舉煙,鳴煙一響,若敵原地不動,每一時照前複燃複鳴;晚間舉火,但不鳴炮。”清代中、末期又規定:“在墩台頂部豎起木架子,敵人在百數以內,懸掛黃旗示警,夜間高懸燈籠。”

靈武自古是兵家所爭之地,據《嘉慶寧夏新誌》和《嘉慶靈州誌跡》記載:古靈州所屬地方共計有烽堠144座,其中靈州38座、清水營14座、橫城7座、紅山堡35座、鹽池35座、紅寺堡15座。

靈武縣境內的烽火台曆經滄桑,現在還剩57座,分布在東塔、白土崗、臨河、磁窯堡、石溝驛等地。從靈武烽火台的走向、排列的線路來看,主要分成4條線路。一是姚—靈線路。從臨河鄉明代長城邊的姚家墩開始,至東灣墩、高立墩、黃刺墩、甜水河墩、煙洞溝墩。二是橫—白線路。從橫城路往南進入縣城邊,由臨河墩、木柴墩、漁湖墩、三十裏墩、二十裏墩、十裏墩,沙窩墩、白土崗墩、寨子梁墩、石頭墩等組成,由東南方向依次排列,進入鹽池境內。三是臨—靈線路。從臨河長城旁邊的黑土墩開始,由半截子墩、火兒墩、黃草坡墩、煙洞溝墩排列至靈武。四是橫—楊線路。從臨河長城邊的姚家墩開始,至鹽池邊境的楊家莊,列排著14座墩台。從烽火墩4條線路的分布走向可以看出,古人設計的烽火墩的排列線路非常科學,達到了快捷、迅速傳遞敵情的目的。從古靈州烽火台的數量來看,布局密集程度很高。隨著時代變遷,靈武境內平川上的一些烽火台都被挖土填湖造田了,平川內的烽火台一座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