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靈武境內現存的幾座墩台的現狀和特點:沙窩墩,位於白土崗鄉境內。墩台四周全是沙漠,如就地取土,沙土很難築成。當時的築台民工從其他地方將土坯運來後,砌成牆,中間填上沙土。這種築造方法在現存的57座烽火台中僅此一例。沙窩墩是目前57座烽火台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墩台高8.5米;底部南北寬20米,上口收縮寬為8米;東西寬18.5米,上頂收縮寬為6米。在烽火台的頂部有一個深30厘米、直徑1.5米的大圓坑,是過去燃火放煙的遺跡。在頂部還有1米高的垛牆。在這個烽火台的周圍,曾砌著一圈50米×50米的圍牆,南側還殘留著近10米長、2米高的牆體,曾是守衛墩台將士住宿的房屋和堆放燃料的倉庫。
寨子梁墩,位於石溝驛鄉境內,建在高坡上,地勢很險峻,前後無遮擋物。在離墩台東西部的20米處,各修了5個小烽火台。靈武有不少烽火台的建造方法和它相似。這種構建方式大概有兩種作用:一是如敵情緊急,同時燃放可烘托出形勢的危急;二是便於守台軍士居住。
東灣墩,位於磁窯堡鄉境內,墩台現高度為12米,底部南北寬16米,頂部收縮寬為7.4米;東西寬18米,頂部收縮寬為8.3米。墩台旁還遺落著大量的罐、碗、缸、盆的陶瓷碎片。除大量的黑褐色瓷片外,還有一些青花碟碗的瓷片。墩台邊還殘留著南北寬46米、東西長66米的塢城殘跡。從這個近3000平方米的塢城和大量的陶瓷碎片來分析,東灣烽火台應有三種作用:一是作為報警設施,二是充當過路客商住宿的旅店,三是承擔了兵營食物糧草中轉站的作用。
石頭墩,位於石溝驛鄉境內,距石溝驛城東南5公裏。除烽火台的主體建築外,東西還修築著5個小烽火台。這個烽火台建造方式有些獨特,用褐黃色的石頭砌築成牆體,中間用碎石和黃土填充夯實,故比較堅牢。
火兒墩,位於臨河鄉境內,北距長城約10公裏。殘留墩台高度9.5米,底部東西寬23米,頂部收縮寬為10.4米;南北寬19.5米,頂部收縮寬為8.3米。它的建造方法和石頭墩一樣,四周用石頭砌築,中間用碎石黃土分層填充夯實。
這幾座以特殊方法砌築的烽火台,使我們知道了靈武過去修建烽火台的種種方式,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那麼,靈武境內的烽火台建於什麼年代呢?據記載,西周時代,周王朝和西戎經常發生戰爭,到周夷王時,獫狁崛起,成為威脅周朝最凶悍的力量。周宣王命大將南仲率西周軍隊在靈州修築軍事城堡,養兵蓄銳,最後終於打敗獫狁。可見靈武境內最早的烽火台應建造在西周。靈武境內現存的烽火台很多是沿明代長城修築,其土質與明長城土質一樣,所以應是明代修築的。在古代的各個曆史時期,戰略防守的重點不同。如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明朝防衛的重點是福建、廣州一帶。
據康熙《新安縣誌》載:海盜何亞八勾結倭寇入侵南關,東莞所千戶萬裏率軍與其激戰於南山烽火台,因寡不敵眾,萬裏及所率的明軍全部戰死於烽火台上。又如陝西榆林鎮北台,為明代長城上的一個烽火台,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台為正方形,4層,高30多米,外砌以石,北額題刻明萬曆時巡撫塗宗睿所書“向明”二字。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為抵禦蒙古貴族的侵襲,明初在北部邊塞廣修長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由當時的延綏巡撫餘子俊主持,對榆林境內的隋長城進行修補,建此鎮北台。
看守烽火台的將士們是很辛勞的,他們要聚精會神,高度警惕,毫不懈怠。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對看守烽堠的兵卒有這樣的軍令:“傳報得宜克敵者,記奇功,違者處以軍法。”這些兵士每天站在台頂上眺望前方的烽火台上的動靜,白天有無狼煙,晚間有無火光,如發現前方點燃起狼煙,要迅速點燃自己看守的烽火台上的煙火,點燃後還要焦急地看著下一站是否同樣燃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春天墩台頂上風沙彌漫,夏日裏烈日當頭,秋天裏陰雨連綿,嚴冬裏風頭如刀,守衛烽火台的兵卒們極為辛苦,而且在古代換防又不容易,有的兵士在烽火台一呆就是幾年,死在烽火台、病倒在烽火台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歲月流逝,殘存的烽火台越來越少了,我們應該珍惜它們、保護它們,使我們的後代了解曆史、了解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