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靈武古城和城郊的土寨子(1 / 2)

今天的靈武縣城建於明代。據清代《嘉慶靈州誌跡》記載,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兩次因黃河東移,河岸塌陷,危及城內百姓家園,地方官員新選城址,將城遷移到城北7裏外建造,城建好後,因城郭太小,又於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加以展擴。靈武城牆的周長近4000米,牆高近10米。四周有護城河,河深約3米,寬約16米。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巡撫羅鳳翔動員士兵、百姓用磚石將城牆包裹,在原來三個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門。城門上的石刻匾額很有名,東門是“澄清”,西門是“孕秀”,南門是“弘化”,北門是“定朔”。四門都建有城門樓子,氣派別致,非常壯觀。城門樓用料也比較講究,木料是從外地運來的,用粗大的落葉鬆、樟子鬆做成立柱。城門用厚實的木板做成,個別部位用鐵皮打著鉚釘。這樣沉重的城門,需幾個人才能打開。曆史上唐肅宗的登基典禮,人們傳說就是在靈州城南門樓上舉行的。但由於自然災害和戰火的毀壞,史料上所記載的唐肅宗登基的南門城樓早已不複存在了。明代建的這座城門樓經過羅鳳翔等人的修補,才顯得高大壯觀。城牆4個拐角建有角樓、環樓、門台和鑰城。城牆用條石砌築基礎,青磚裹砌外壁。每塊城磚長45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重3.5公斤。城牆基石為紅砂石打製,每塊長1米,寬40厘米,高30厘米,約重80公斤。東城外挖築護城河,河深約3.3米,寬近10米。城的西、北、南有大片自然湖,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城內有4條大街8條小巷,沿襲了宋代縣城街道的建築風格,易辨別方位,但存在著一個缺點,街道拐角為90°直角,視線不好。主要街道均用石條砌築,缺乏平整度。

最後一次的築城,根據《嘉慶寧夏新誌》記載是景泰三年。“洪武十七年,以故城為河水崩陷,惟遺西南一角,於故城七裏築城;宣德三年,城淹於河水,又去舊城東北五裏築之;景泰三年,增築新城。”由此得知自洪武十七年始60年間,靈武城3次改建。靈武曆史上洪水、地震頻繁。根據史料記載,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水患淹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地震毀城;1920年海原大地震,靈武雖不是震中,但震度不小,造成城垣毀壞。

鑒於靈武的地理位置特殊,每次城牆毀壞後,靈武主持軍事和政治的官員都非常重視維修城垣,加上百姓極力支持,每次城牆損壞後都能立即修複。

靈武城牆在寧夏的曆史上是很有名的,其磚包牆工藝在操作上是非常有講究的。具體做法是將當地的糯米熬成湯,和白灰摻和砌磚牆。這樣砌成的磚牆非常堅固,所以這種建築方式在古代廣泛使用,如趙州橋、西安城牆都是用這種方法砌築的。靈武城外修築著鑰城,牆上有堞牆,上有發射弓箭的箭孔。城牆上麵很寬,可以行走戰車、戰馬。站在高處看靈武城,城郭方正,南北鑰城如同巨爪,老年人把它形象地稱為“金蟾撲岸”。

“文革”期間在“深挖洞,廣積糧”的浪潮中,城牆磚被撬走修建了地道,土被生產隊挖走墊了豬圈去漚肥。東門後街有一個楊姓青年就是在挖城牆時被倒塌下的城牆砸死的。經過幾十年人為的破壞,靈武城牆幾乎被挖光,隻剩下西北角處的一點殘垣,令人非常惋惜。記得20世紀60年代,城門洞完好,當時我們還在上小學,常由老師領著去撿麥穗。每次走進城門樓洞時,班長起個頭,大家邊唱歌邊跺腳,門洞裏回音很大,發出一陣嗡嗡聲。我和一些夥伴到了十三四歲的年齡,上城牆時從西北拐角往上爬,即驚險又刺激。真可惜,完好的城牆毀於動亂之中。現在靈武城那完整的城牆,隻能存在50歲以上的人們的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