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在靈武境內經常能看到一個個土寨子,這是在清末及民國年間,兵荒馬亂,盜賊橫生,土匪搶掠,民間極不太平,一些有錢紳士和駐紮西北的清軍將領,為抵禦盜賊土匪侵犯而修建的寨子。土寨子的圍牆采用當地黃土,一層層夯實加高,牆高7~8米,厚3~4米。有的還用土坯在牆外裹砌一層,將土牆打成一個大院子,僅留一個門,晚間緊閉,有家丁把守,院內蓋房居住,並建有糧倉、馬廄等。上個世紀50年代前,靈武的寨子很多,比較有名的是龍二石家寨子、清水營閔家寨子。石溝驛建有民團黎維清、黎維新的寨子,這個寨子很有特色。它建於石溝澤的中心,土牆極厚。這一帶主要是沙土,難以夯實。黎維清弟兄從遠處拉運黃土填壓夯實。這種土質帶有黏性,經幾十年風化還非常牢固。崇興有一個非常大的寨子,也屬於土城,裏麵建有清代將領石懷玉等人的小寨子。特別是一個李姓清將的寨子非常牢固。解放初期,我父親在這一帶搞土改,曾去這個寨子勘查。據他講,這個寨子很高,搭上梯子上牆都很費事。這裏還有一些建於民國時期的寨子,開明人士何義江的寨子位於現在崇興鎮的東北拐角,旁邊有丁生奎的寨子;馬明連的寨子在崇興鎮的西北角,崇興鎮的正中部位是石生岐的寨子。為什麼崇興一帶有這麼多的寨子?據說,解放前這裏是商賈雲集之地,更是靈武的產糧區,富戶大戶很多,故備受盜賊注目,為防盜賊搶掠,富戶大戶紛紛建築高大堅固的寨子。縣城北門外的張江是城北有名的地主,家中果園、牛羊甚多,他還兼作一些販運生意,故家中極為富有。他的寨子建在花果園中,寨前有一棵百年古樹,夏日樹陰極濃,樹陰下有一口井,水清冽,水量極大,可以說是風水寶地。磁窖堡有民團劉傑、劉清的寨子。磁窯堡一帶多為沙漠,黃土極少,為了建此寨子,劉傑、劉清不惜代價從遠處拉運黃土修建,從中可以看到劉家弟兄的經濟實力。郝家橋胡家堡有3座寨子,是蘇德運家的,人們稱其為“連三寨”。
這幾個寨子也叫“五七寨子”,因為寨子長70米、寬50米。寨子的結構有些獨特,進門後是一道很大的影壁牆,上麵用青磚雕刻著一個大福字,東邊第一個院落為賬房先生和長工頭居住的廂房,西邊是廚房、倉庫及牲口棚,向北第二個院落為花廳、客廳,是小輩人住的地方,向北第三個院落是長輩居住的房屋和會客廳。坐北向南的房屋為祠堂,供奉著寨子主人先輩的神主牌位。這些寨子在那些動亂時代起的作用不小,一方麵為寨子裏的人家的財產生命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麵由於它們牆高土厚,可以抵擋寒流風沙的侵襲,故住在裏麵冬暖夏涼。這些寨子是典型的西北地區土建築。
在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填湖造田的浪潮中,靈武境內絕大多數土寨子被夷為平地。現在磁窯堡、臨河等地還有些殘破的寨子,但由於年久失修,早已殘痕累累。距市區35公裏處的橫城,是明代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由右都禦史楊一清負責修築的屯兵城堡,清代兩次進行維修。城堡西臨黃河,北靠長城,屬囤重兵之城堡。在動亂時期被破壞,磚石被挖走,牆壁崩塌多處。現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依舊屹立於黃河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