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靈武的曆史,我們會看到在近代有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他早年出生於寒門,後靠著馱煤販菜,走南闖北推銷寧夏土特產,曆盡艱辛,終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寧夏靈武、吳忠一帶享有盛譽的商界巨子,他就是民國年間靈武聚源恒的主人何義江。
何義江字巨源,是靈武崇興人,回族,生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他出生的時候正是戰火紛起的年代,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世界各國列強瓜分中國,大清帝國已岌岌可危。何義江的父親是一個勤勞、能吃苦且厚道的農民,麵臨苛捐雜稅多、家中人多地薄、生活困難的現狀,在何義江25歲時,便讓他趕上家中僅有的兩頭毛驢,開始到磁窯堡地區的煤窯馱炭。當時沒什麼公路,何義江隻能從五更山、豬頭嶺、劉家沙窩一帶馱運,道路崎嶇,路途遙遠,有時還會遇到土匪的洗劫,他吃盡了苦頭,用了幾年時間終於有了一點積蓄。為了進一步得到發展,他和崇興的馬兆生、山西來的商人王金堂,在崇興寨的街上合資創辦了義順生雜貨鋪,雇用董福奎、謝善卿等人為店員,善於經營的王金堂擔任經理。經過一番拚打,到1921年,商號有了一定的規模,何義江、王金堂經過商議,將經營方式改為零售兼收購土特產品,將收購來的羊毛、甘草、枸杞等運往包頭、天津一帶進行銷售。由於他們幾個人精誠團結,配合默契,使生意日漸紅火,資金積累越來越多。在舊中國,生意稍有些景氣便會引起土匪和官兵的注意。1929年,土匪楊自福(綽號楊老二)帶人入商號搶劫,使商號嚴重受創,店員在打擊麵前不得不忍痛而散。
在艱辛、坎坷中走出的何義江,麵對如此沉重的打擊,並沒有就此倒下。1929年,他經過一定時間的籌備,又在崇興開起商號,名曰聚源恒。這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訓,不設門麵,不接零售,主要是收購寧夏、內蒙、陝西一帶的土特產,同時向外批發從京、津一帶購進的貨物。為了能贏得顧客的信任,在崇興一帶站穩腳跟,以求長足發展,何義江采取了多種經營措施。
首先,他善於用人。經過試用、培養,他從一批夥計中選拔出了楊福元、哈生珍、董福奎、馬西林、吳生海、楊金才擔當重任。董福奎的腦子好使,算賬利落,何義江就讓他計賬,負責賬務之事;哈生珍、楊福元善交往、經營,何義江就讓他們到西安、包頭一帶進貨;楊金才管理牲畜有獨到的經驗,何義江就讓他負責駱駝、驢馬的管理。何義江使用他們,又愛護他們。過節時給他們添衣裳,招呼他們吃飯;他們有病時付些錢給他們看病;不論誰的家中有困難,何義江都慷慨解囊,資助他們。所以,這些店員十分賣力,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何義江經營有方的第二個特點是堅持薄利多銷。每次進來貨後,由於商品緊缺,特別是小百貨、五金、糖茶一類,往往一進來後就立即銷掉,根本積不下貨。鑒於這種情況,有的店員建議何義江,能否多加一些利潤,反正不愁銷路,以便多賺一些。但是何義江堅決反對,他說:“我們做生意靠的是誠實、勤奮,掙錢需天長日久,切不可圖一時賺錢而毀壞了聲譽。”所以他賣的商品的價格一直很穩定,顧客越來越多。何義江經營的第三個特點是重視節約,壓縮開支。到抗日戰爭爆發前,聚源恒已發展成為靈武一帶很有名氣的貨棧,有駱駝七八十峰、馬6匹、騾子十幾頭,在天津有房屋60餘間,在吳忠、靈武有房屋100多間,有資金二三十萬銀元。雖然擁有了這樣的規模,但何義江仍保持創業時的作風,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不奢侈,不圖闊氣,不講排場。為了節約開支,他堅持繼續靠駱駝隊馱貨,每次進來土特產後,千裏迢迢用駝隊運往西寧、蘭州、平涼等地,路途中能簡就簡,能省則省。何義江就是靠這種精神,使聚源恒的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