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中,有一些是寫我的父母的,他們的一生對我、對我們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可謂影響極深。老父親的剛毅、執著,老母親的豁達、從容。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做兒女的學到了在書本上讀不到的令我們一生受益無窮的寶貴精神財富。然而,這些文章寫得遲了。瞬然間,我的父母已長眠於靈武的東山坡,而我也即將進入知天命的年齡,我的膝下也站著可愛的小孫孫順順、瞳瞳。這些書稿,這些浸透對父母的思念的文章,父母是再也無法看到了。
這些年由於工作關係,由於文學、曆史、書法、收藏等方麵的愛好,我和很多人成為朋友,連年逾九旬的蕭允中老先生都和我是忘年之交,以致每次他給我寫字,都要寫上“摯友懷君惠存”一行字。在上世紀80年代初搞城市規劃時,一些七八十歲的長者和我聊起“古朝”來,幾天下來欲罷不能。尤其是一年多來深入到有關鄉村進行走訪,知道了古靈州的很多事情,致使我筆下的“故事”越積越多。
當《故鄉舊事》即將付梓時,我不期求這本書能產生多大的影響,能給我帶來什麼讚譽。我隻盼望著讀者讀此書後,能從書中看到靈武的滄桑歲月。我想,上了年齡的人讀此書後,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熟悉而流逝的歲月,懷一縷舊;而年輕的朋友閑暇時打開它,則了解了靈武過去的舊事,也不失為一件快樂的事。
靈武人傑地靈,有著一大批熱愛故鄉、謳歌故鄉的文學愛好者。翻開靈武的有關史料,可以發現,很多人曾細致地描述過靈武,謝瑞楨、丁紹武、陳明德、馬廷賢、陳永中、王文煥、王文華、劉振海、王璞雲……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在謳歌靈武、宣傳靈武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可以這樣說,是他們的文章啟發了我的靈感,奠定了我寫這本書的基礎。我知道,《故鄉舊事》中的有些文章撰寫時由於資料的缺乏,顯得有些蒼白,有些事件開掘得不夠。
但作為生在這片熱土上的靈武人,尊重曆史,認真地去敘述,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基調和原則。
寫這本書時,白天忙於工作,隻能晚間伏案整夜地寫作,還要查閱大量的書籍資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加之身體上的不適,幾次都想輟筆。多虧了白克勤、朱澤、劉秉義等老先生的幫助,他們除了鼓勵我、支持我之外,還把靈武過去的事如數家珍地講給我聽,使我占有的資料更加充實。我的朋友和同事李誌剛、張偉、馬忠山、馬海濤、黃學福、王兆賢、高成、白鈞平、馬建忠對這本書也寄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特別是文友王文華、劉振海、楊生山、楊森君、餘學保等人在百忙中閱讀書稿,提出了中肯、建設性的意見。在這裏還要感謝的是我的兩位小朋友楊冬梅、馬君麗。我的書稿很潦草,她們一遍又一遍地整理打印,有時忙得顧不上去照顧有病的孩子,甚至不止一次地放棄休息天。她們的熱情幫助,使我的內心非常感動和不安。本書在有些篇章選用了《老照片》、《老相冊》、《知青老照片》、《圖說北京》、《舊中國掠影》等書中的一些圖片,也選用了我區著名攝影家陳思禹先生的個別攝影照片,在這裏,我向這些圖片的編輯、老師及出版社的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靈武市市委書記白尚成、原市長郝有民、市委常委周金柱在百忙中多次過問本書的寫作情況。白尚成書記工作極為繁忙,在數九寒天,他擠出寶貴的時間,為這本書作序,並就此書的寫作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新任市長高賀昕得知我寫這本書後,數次鼓勵我下決心寫下去。這也是我夜以繼日寫這本書的動力之一。在此,我向關心、支持《故鄉舊事》一書的各級領導、朋友、同事們致以深深的謝意。
在寫有些章節時,由於年代太久遠了,一些事情無從考證,故難免有誤。還有一些具體事件雖參考了一些資料,但過去印刷條件太差,故記載不太精確。同時使我最感到不安的是我的文學功底淺,文字組織能力有限,故寫一些事情時力不從心,難盡人意,希望一些老前輩及熟悉靈武曆史的有心人提出寶貴意見。
靈武,是我難忘的故鄉。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加熱愛這片熱土。我願故鄉一日千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200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