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私人關係與公權力的交易旋渦 (2)(3 / 3)

密探趕緊將得到的這個消息報告給了自己的主子,巡撫聽了大驚失色。第二天,他將自己轄區內的大小官吏集中到一起,前往寺院來個集體拜訪。

寺院像往日一樣緊閉,巡撫正待讓人去叩門,忽然從那寺院裏傳出殺豬般的哀號,夾雜著棍棒敲打在身上的聲音。折騰了半天,門才徐徐打開。隻見兩個差役模樣的人從裏麵拖出一個皮開肉綻的年輕人,巡撫的密探眼尖,一眼就看出被打的年輕人正是昨天與自己對飲之人。密探趕緊附耳告訴自己的主人。巡撫和手下屬官早已魂飛魄散,趕緊整理官服官帽,通報求見。巡撫等地方官吏被帶進房間,見到一個穿黃馬褂、戴珊瑚頂、插孔雀翎的長者。他們正要向他行禮,那長者擺了擺手,然後用手一指坐在旁邊的少年,說:“這才是爺,你們可行禮。”眾人抬眼看那少年,一副京城闊少模樣,眉宇間隱隱有著清朝貴族的桀驁不馴。巡撫帶頭向少年行大禮參拜,眾官員也是忙不迭地以朝廷大禮參拜,生怕慢一步就犯了重罪。少年麵無表情,擺手示意旁邊的長者過來。他低聲向長者耳語了一番,神情極其倨傲。老人應了聲,麵向巡撫等人說:“我們明天就回京,不給地方添麻煩了。都回吧。”

巡撫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隻好悻悻而回。回到府上,他還是心神不寧。直覺告訴他,這個小王爺絕對不是一個凡角,如果自己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栽在他的手裏。想到這裏,巡撫趕緊備下一萬兩銀子於當天夜裏悄悄送進寺院。

古代官家設立“欽差”製度,其實是坐鎮中央、無法掌控四方的皇帝們的無奈之舉。“欽差”之所以有如此威力,在於他們隻對中央政府負責,不與地方官府產生過多的利益糾葛,同時欽差大臣往往操著尚方寶劍,也就等於操著“生殺大權”。有了皇帝在背後為自己撐腰,他們的膽子也比普通官員要大許多。他們可以在正式權力的範疇內,直麵問題或者處理問題,尤其是對那些無視中央政策、無視國家法律的問題,可以繞開地方徑直呈報給皇帝。當然,對於一個權力監督到位的社會是不需要欽差大臣的。欽差大臣隻是權力失控的產物,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監督出現斷裂的產物,古代官家權力結構內部那些滿天飛的“欽差”,不過是權力腐敗的製度補丁罷了。

巡撫堅定地以為這個少年欽差是受皇帝委托出巡開封,此行的目的就是來調查自己被官員參劾案。在這裏,這個少年欽差就是公共權力的正式代理人,巡撫為了洗脫罪名,不惜用一萬兩銀子將“欽差”拉下水。對於巡撫這樣的省部級高官來說,欽差大臣固然是受皇命而來,不可小覷。但他也深知官場貓膩,在晚清的權力腐局中,欽差的作用不過是用一個更高級別的“被濫用的權力”,來製約地方政府“被濫用的權力”。

欽差大臣出巡地方辦案,他所代表的身份就是國家正式權力的代理人。但官家身份並不完全代表個人行為,身份就算再光鮮亮麗,也難保證私底下不行苟且之事。通常情況下,一個官員的非正式權力與正式權力是成正比的,正式權力越大,非正式權力在正式權力的保駕護航之下也會水漲船高。欽差大臣畢竟是直接受皇命囑托,他就算有心用權力謀取私利,自己也不會走到前台和地方官員交易。在市場經濟中,有“經紀人”這樣一個職業。這些人都是熟悉市場變化規律,根據市場的需求信息在買賣之間起中介作用。欽差大臣既然需要將手中的權力尋租,那麼就會找一個市場中介。往往這些市場中介是他的親信或者地方親屬,這些接受委托的人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權力經紀”,他們在正式權力與非正式權力之間打開了通道。交易雙方在市場規則內各取所需,這是一場雙方共贏的遊戲,沒有輸家。

第二天一大早,巡撫又率領所屬地方官員在城門口擺下酒宴,打算為這幫北京城的欽差大臣餞行。可是左等右等,始終不見少年的影子。巡撫隻好派人主動上門去“問安”,關閉多日的寺院大門已經敞開,那些所謂的“欽差”早就已經離開。打聽之下,才搞清楚,那些人根本就不是朝廷欽差,這一切是著名騙子團夥“插天飛”表演的。這幫人專門搜集各地的官場消息,對官員的升遷和心理揣摩得很到位,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行騙,百發百中。河南巡撫擔心頂戴落地,騙子團夥就有了行騙的基礎,把他給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