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私人關係與公權力的交易旋渦 (2)(2 / 3)

古代官員的權力並不僅僅限於法律條文中規定的正式權力,對權力係統造成破壞和傷害的往往是那些法律條文之外的非正式權力,有人將其稱之為“隱權力”或者“暗權力”。這種帶有隱性質的權力係統損害了權力行使過程中的正常秩序,也就是上下級之間命令與服從的層級關係。對於公權力(正式權力)來說,凡是和“私”字沾邊的因素都要盡可能地控製。而對於非正式權力(隱權力)來說,它的擴張與蔓延,或者說它所能產生的權力值,完全是靠個人的交際網絡來運轉。這有點類似於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一旦條件成熟,它完全不受控製,可以在身體內部隨意滋生。這種滋生和蔓延,根本不受正式權力的約束。相反,很多時候,非正式權力卻在不斷啃噬著正式權力的軀體。在古代官家的權力係統內部,如果說正式權力是一個見血封喉的利器,那麼非正式權力就是殺人於無形的暗器。一個是明麵上的專斷獨行,一個是暗地裏的強製蠻橫。在正式權力與非正式權力(隱權力)麵前,人們往往更害怕後者。也正是因為有所畏懼,才強化了人們對私人關係網絡的信賴、效忠與敬畏。此消彼長,這樣也就相應削減了人們對正式權力和法製程序的忠誠度。

光緒年間,在河南開封地界就發生了一起“權力馬甲”案。在開封城的西南方向有一座香火還算過得去的寺院,這一天寺院忽然關門,拒絕接納香客。好事者打聽之下,才搞清楚怎麼回事。原來是寺院裏住進了幾十位北京客人,這幫人衣著華麗,舉止神秘。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自打他們入住以來就緊鎖門戶。平日裏隻有采購日用品的人才能進出自由,尤其是禁止那些閑雜人員在寺院前後窺探流連,這樣一來,更讓人覺得神秘莫測。很快就有人將這一群不速之客的神秘之舉舉報給了當地的官府。這件事猶如一枚小型重磅炸彈,震動了開封的官場。因為當時的河南巡撫正在被京官參劾,官場內部早就在流傳,京城已經派人在暗中調查巡撫。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開封來了幾十位北京客人,而且行事如此詭秘,難免不讓人浮想聯翩。最緊張的莫過於巡撫本人,下麵的大小官員也跟著緊張。因為在晚清官場,一個地方的權力係統,往往是一條環環相扣的權力鏈,所有的官員都生存在潛規則之中。也就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這條鏈上的其中一個環節,如果一環斷開,整條權力鏈就會分崩離析。如今朝廷要調查巡撫,他們怎能不跟著緊張?

難道是朝廷派欽差大臣下來取證的?所有的人都是這麼考慮。如果真的是皇帝派欽差大臣深入地方奉旨辦案,地方官員還是有所畏懼的。欽差畢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官員,他們通常是挾天子之權威,手裏拿的是尚方寶劍。在古代官家的正式權力運行體係中,官大一級肯定是能壓死人的,何況還是皇帝的代理人,地方官員不敢怠慢。欽差到地方之後,常常禁止隨行人員出門會客,各官來拜,也是一概不見,這個架勢顯示了正式權力的公事公辦原則。通常情況下,朝廷如果派欽差大臣出來辦案,目的就是對地方官員失去信任,或者是地方權力結構陷入集體腐敗。

巡撫再也坐不住了,他私下裏派密探去寺院打探虛實。那名親信非常盡職,寸步不離地守候在寺院一整天。一直等到天快黑的時候,才見到裏麵出來一個內宮太監模樣的年輕人,手裏拎著一隻酒葫蘆像是要到集市上沽酒。巡撫派出的這個密探就上前找機會與其搭訕。小太監警惕性很高,並沒有做任何回應,像是生怕泄露出什麼機密之事。巡撫的密探並沒有氣餒,第二天又準時來到寺院蹲點。年輕人走到哪裏,密探就跟到哪裏,還搶著替年輕人付酒錢,兩人終於有了交流。密探邀請年輕人一起喝酒,兩人酒過三巡就天南海北聊了起來。等到有了三分醉意之後,年輕人神秘兮兮地告訴探者:自己的主人得知河南巡撫在某某案中收了黑錢,貪贓枉法,所以特意前來密訪,如果罪證確鑿的話,那個巡撫可要倒黴了。這件事關係重大,千萬不可說與第三者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