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料記載,明朝的官員工資水平極低。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都過上奢華的生活。尤其那些數十倍於官員的大量吏員,更是沒有工資的,但他們同樣過著比普通老百姓體麵十倍的生活。他們如何能夠在極少的工資,甚至沒有工資的情況下,過上令人羨慕的體麵而奢華的生活呢?一句話,他們有來錢的門路。
其實,他們來錢的門路也很簡單,貪汙當然是有的,把國家的錢裝到私人口袋裏。但是這麼做還是有風險的,畢竟國家經費是有賬可查。可查的賬就是最大的風險,搞不好就讓自己栽進去了。
我始終認為明朝的官員和吏員活得比任何時代都更有技術含量,他們趨利避害的本領超越了他們的前輩。既然死工資沒什麼搞頭,那麼就要另找發家致富的渠道,敲詐勒索成為首選,也就是通過刮地皮來養家。上麵的吃下麵的,下麵的沒有辦法,就通過加派的辦法,通通攤到了農民的頭上,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分贓機製,頂端是中央大員、皇室、皇帝,最底端的是千百萬多如牛毛、不列入國家財政編製、靠敲詐勒索過日子的胥吏、衙役。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權力食物鏈網絡。
這些刮來的地皮,以陋規的形式,進入到各級領導的腰包。
即使被認為是曆史上最清廉的海青天海瑞,根據研究,其正式工資也是根本不夠維持自己一家大小的生活的。他有老婆,有孩子,還娶了若幹年輕的小妾。如果隻憑他當公務員的俸祿,他能夠養活全家十口人嗎?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使是模範官員海瑞,也要拿陋規,這是毫無疑問的。官場普遍如此,誰不拿,誰就沒辦法活下去。
這種不計後果的“國家搜刮”運動帶動了各級官吏層層“搭車”,而搜刮和搭車的一切後果,最終都將壓在老百姓的身上。大批無地的老百姓無法忍受苛重的賦稅,隻好流亡外地“趁食”(謀口飯吃)。
明朝後期,全國的流民大軍發展到六百萬之眾,占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局部地區完全是十室九空。就在朝廷和百姓最困難的時候,老天爺還接二連三地變著花樣拋出各種天災。老百姓就是對著老天狂喊“老天爺,你個王八蛋”,也是無濟於事。
沒得吃,就沒得活;沒得活,隻好扯旗造反;農民造反,朝廷就要鎮壓;朝廷鎮壓,就要增加軍費開支;增加軍費開支,就要加重搜刮;加重搜刮,農民就要造反……這樣的惡性循環將大明帝國活活拖向死亡,拉都拉不住。
瘋狂的最後一跳,仍然填不滿軍費開支這個巨大的無底洞。
內外兩條線上的作戰使大明王朝隻剩下一副空殼,財政不可避免地陷入災難性的危機之中。發展到最後,朝廷實在無力為前線開餉,皇帝隻好厚著臉皮欠餉。一次可以忍,兩次可以忍,時間一長,加上軍官貪扣,士兵們沒吃沒喝,扛刀扛槍的勁都沒有了,還指望他去滅誰嗎?他們隻有通過嘩變反抗,劫掠擾民,甚至加入義軍。
明朝的財政危機不斷加劇,整個帝國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饑荒狀態。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當年國庫流入白銀三百六十七萬兩,支出四百二十二萬兩,超支五十四萬兩。到了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已是“老庫將盡,京糧告竭,太倉無過歲之支”,“從古以來未有公私匱竭如今日之窮者”。再加上萬曆後期“節支乏術”,節支乏術就是不會過日子,有時大手大腳,有時吝嗇小氣,該花的錢不肯花,不該花的錢不少花。我們可以想象,皇帝這邊咬牙跺腳吃著鮑魚,一邊哇哇哭窮;老百姓那邊能嚼上草根,就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