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考官大人來到了地方,就要準備考試了,考試科目沒有科舉考試那麼多內容,也不需要把儒家經典倒背如流,就考你三樣:家世、道德、才能。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麼出身寒門的人沒指望了吧,第一科審核家世就讓你卷鋪蓋回家了。祖宗三代都是貧農,你還是扛著鋤頭下地去吧。
至於道德,那個時候的領導好像不興下去搞調研,所以道德這個東西的定位非常虛無縹緲,馬甲同學雖然惡名昭彰,但由於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又花錢請了幾個群眾演員來豐富背景,於是自然也就順利過關。
考完試以後,考官會對考生作一個評語(稱為“狀”),一般都是非常簡明扼要,曆史上最經典的評語當屬評論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了(不過曹操的評語並不是通過考試得來的)。
再然後就是對路人甲的成績打分了,成績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次(這就是九品中正製得名的由來),有點像小學生成績本上A+、A、A-的打分。
一般來說,上上品是虛銜,除了很牛的人死後會被追封這個等級以外,活著的人基本上是沒指望的。九個等次又分為了上品和下品,一般二品(上中)和三品(上下)為上品,其他的均為下品。
像馬甲同學這種錢送得多、關係硬或是考官看著順眼的人,考官會給一個稱呼“清官”(這個“清”字不作兩袖清風的意思),這意味著他今後會飛黃騰達;而其他的人則被稱為“濁官”,得到了這個稱呼,這輩子基本上就可以像渾濁的爛泥一樣--別指望會被糊上牆了。
這就是九品中正製,當然,我這也是往簡單裏說。
有人說相對漢代舉孝廉的選拔製度,九品中正製是一種先進而又時髦的玩意。
舉孝廉是指在一個地方,按戶數比例每年推選一些德才兼備的人進入後備幹部人才庫,能夠進入人才庫並不要求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必須具備清廉和孝順父母這兩項優點。當官職出現空缺的時候,國家就會從這些候補隊員裏麵挑人去補缺。這樣一來,地方權力集團就逐漸把持了選官之權。誰掌握了選官之權,誰就掌握了規則,就掌握了規則帶來的利益之便。這樣就造成了世家豪強、地方勢力不斷做大做強並脫離中央控製的局麵。所以,東漢末年各州郡因平定黃巾起義而獲得募兵之權,最終紛紛割據,皇權對國家的控製力逐步喪失。在電視劇裏,可憐的漢獻帝居然混到連飯都吃不上的地步,害得曹操千裏送雞腿。
九品中正製的具體操作人員是由中央發聘書認可的,地方州郡沒有權力發證資格。拿到中央聘書的中正官就要向中央負責,這和漢朝末年地方士紳操縱的鄉裏評議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九品中正製很好地解決了權力集團內部官員選拔機製的統一問題,將漢朝選官傳統和曹操的用人政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到了魏晉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大小中正官都是來自於各個州郡的士族,這些士族人員長期居於一地,彼此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網。那麼在評定品級時,會毫無爭議地將讚成票投向士族。這時候九品的劃分,已經完全打破了不管門第出身的遊戲規則。在這之後的三百年裏,權力係統內部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壟斷局麵,九品中正製也隨之轉化為士族豪門把持政治特權的保護性措施。
客觀地說,九品中正製的出發點是對路的,確實有“唯才是舉”的意思在裏麵,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握有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高低標準也就逐步轉向由家世背景來決定。也就是說,這個時期門閥世族將九品中正製玩弄於股掌。這幫人是權力係統內的常客,世代為宦,幾乎通吃了所有的高位顯職。在門閥勢力的不斷擠壓之下,九品中正製發生了質的轉變--品評出來的人就等於拿到了官場入場券,而取得上品的人更可以在權力係統享受到VIP的待遇,高官厚祿,特權傍身。許多士人為了能夠獲得一個高品位的評價,不擇手段。九品中正製就像是組織部門設置的人才儲備庫,為龐大的權力機構運轉提供人力資源。這種製度優缺點並存,優點是讓權力係統能夠擁有一個龐大的人才信息庫,缺點是抬高了評價人才的門檻,將一部分社會底層人員堵在了門外。
這樣一種風氣的盛行,導致了整個權力係統裙帶關係糾結,官員光說不練。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官家權力係統被活活攪拌成了一鍋爛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