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指示、決議、布置的工作”一旦形成,就成為企業鐵的紀律,執行層必須無條件服從。因為它代表企業治理規則的尊嚴,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是員工職業要求必須遵守而不能選擇的。“要麼不幹,要麼不折不扣地落實。”這是考驗員工“表裏如一,誠實服從”、“對企業忠誠度”的底線。要把提高“執行力”的“法製意識”變成企業最重要的管理,企業才會有“戰鬥力”和“生命力”。在反饋或彙報工作結果時,回答應該是:已經做了,結果如何。
不要談過程,也沒有必要強調困難,反饋要的是結果。對於領導而言,強調的是落實和檢查。
提高落實,就是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麵缺一不可。如果說發現問題需要敏銳、思考問題需要智慧、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那麼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去完成你的工作,這就是你落實工作的能力。
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解決衝突、跨越障礙的能力是在不斷地磨煉中培養出來的。
要按質、按量、按時完成所布置的工作,這需要提倡工作的精細化。“精細化不僅僅是對細節的重視,它更多的是體現一種精神文化、一種科學態度、一種工作作風和一種生活習慣。”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促使我們認真對待工作,追求完美……
能力的提高是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形成的。如果我們每天晚上都能想一想:今天做對了些什麼,做錯了些什麼,明天怎樣去改進,我們一年就有365次改善工作的機會。經過不間斷地教育、學習、修煉、改善和創新,就能培養出自己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已經說了”與“已經做了”之間的距離就會在不斷地改進中消失。
落實要到位,關鍵看行動
在企業中,管理人員將討論、撰寫作為企業工作的重心,重視製訂計劃、會議研討、準備書麵材料等案頭工作,將紙上的演示代替了執行的落實。
另一種現象是把企業信條或價值觀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如印刷小冊子給員工、客戶,或是印在海報上),但是這樣做的隻是表麵,希望得到的結果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用企業的信條代替行動是戰略目標得不到落實的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在遠古的時候,有兩個朋友,相伴一起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在即將到達目標的時候,遇到了一片風急浪高的大海,而海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
關於如何渡過這片海,兩個人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一個建議采伐附近的樹木造成一條木船渡過海去,另一個則認為無論哪種辦法都不可能渡得了這片海,與其自尋煩惱和死路,不如等海流幹了,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於是,建議造船的人每天砍伐樹木,辛苦而積極地製造船隻,並學會遊泳;而另一個人則每天躺下休息睡覺,然後到海邊觀察海水流幹了沒有。
直到有一天,已經造好船的朋友準備揚帆出海的時候,另一個朋友還在譏笑他的愚蠢。
不過,造船的朋友並不生氣,臨走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去做每一件事不一定都成功,但不去做則一定沒有機會取得成功!”
是的,躺著思想,不如站起行動!隻要還停留在分析和規劃階段,就永遠達不到目標。
盡管規劃和分析有時也很有用,但其中許多工作對我們想達到的結果並不能產生任何直接的影響。最好的落實就是運用現有的時間、資金和資源,竭盡全力去完成使命,從今天開始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擺脫沒有結果的困境,你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切忌把問題複雜化。
2做了再說。
3主動幫助別人。
4與同事精誠合作。
5不找任何借口。
6切忌空談,任何時候都關注落實和結果。
抓落實要講科學、講質量、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