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賢則昌,失賢則亡
“得賢則昌,失賢則亡,自古至今,未有不然者也。”得到賢人,才能繁榮發達,失掉賢人就會走向衰亡。
古代著名思想家範仲淹在《選任賢能論》中指出:“得賢傑而天下治,失賢傑而天下亂。”意思是,得到賢明和傑出的人才,國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拋棄了賢明和傑出的人才,國家就會混亂。賢才對於國家來說,就像利器對於高明的工匠,繩墨對於靈巧的木匠一樣必不可少。
曆史上的楚漢相爭中,陳平是一個從楚來的逃犯,劉邦與之談話,見他很有才智,心頭大喜,便賞識其人,任為都尉,兼參乘,典護軍,這雖非大官,但卻是重要的官職,參乘是親信侍衛,與劉邦同車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勝任的,盡管諸將知道了都為之嘩然,但並不能動搖劉邦對陳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陳平。
劉邦對陳平如此器重,足見他確是知人善任。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陳平確實是一個奇才。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處於危機而能夠轉安,以及劉氏政權不被呂氏所奪,陳平出奇計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除了陳平外,劉邦還物色了韓信、英布、張良等奇人猛將為己所用。
項羽是秦末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深諳兵法,力可拔山舉鼎,他“破釜沉舟”,於巨鹿與秦主力決戰,九戰九勝,大破秦軍,諸侯顫栗;楚漢相爭,他屢戰屢勝。他總結其一生的戰績時說:“吾起兵至今八歲,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
可是,這位蓋世英雄卻最後自刎於烏江,其故安在·說到底還是識人用人的問題。項羽自恃勇冠三軍,對韓信、陳平、英布等一幹謀臣武將視而不見,致使後者紛紛離楚歸漢。人才在身邊不知不用,最後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
因此,在這場霸王之爭中,誰勝誰敗,早成定局。
人才常常在應用時產生出巨大的力量。
三百多人的集體企業鄱陽五金鑄造廠,由於經營管理混亂,產品滯銷,累計負債超過其全部資產的40多萬元,受到該市政府破產警告通知——黃牌警告,麵臨倒閉的危險。
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院“海天服務公司”的楊起瑞、韓剛、劉北成、趙克文等幾名研究生,從電視、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後,心情很不平靜,決定去助一臂之力,幫助工廠起死回生。經過一番商量,他們決定將自己研製的兩項新產品新技術——電冰箱保安器和空調機保安器,無償轉讓該五金鑄造廠。這些研究生帶來的新產品、新技術,使五金鑄造廠像久旱逢甘露,出現了勃勃生機。第一批產品出廠,收回的資金超過了工人們籌集的6萬元,大大鼓舞了全廠職工的士氣。
從第一件冰箱保安器出廠開始,目前該廠的生產能力已達到了幾萬件,從單功能的第一代冰箱保安器到功能齊全的第三代新產品投放市場,僅僅一年時間,全廠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這個廠已形成了冰箱保安器和空調保安器兩條生產線。截止1987年11月,全廠資產總值以達52萬多元,固定資產淨值12萬元,償還了18萬元的債務,超額完成全年利潤指標。可以說,這是人才力量救活一個工廠的典型事例。
在政權建設上,“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在經濟活動中,人才的妙計,也足可以使一個企業興旺發達。
1984年,河南省項成縣的兩家國有企業合並建立了周口地區味精廠。可是,產品到了市場上,和同類產品相比,成本高,質量差,銷路不暢。於是,他們立即從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聘請了一批教授、工程師等專家為高級顧問。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工廠改革工藝流程,采用新的發酵方法,實行科學管理,使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到同行業的最低水平,同時產品質量也冒了尖,在法國第十二次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
爭天下者必先爭賢。得賢者得天下,隻要唯賢是舉,唯才是用,就不愁天下不能得。
識才要有愛才心
識才者要有愛才之心。不能愛護人才的人很難識到真正的人才。要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換而言之,就是要用父母愛兒女之心來嗬護我們所識的人才。關心照顧他們的前途和命運,幫助他們克服與解決前進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
有道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才是企業存在與發展的根本。一支同心同德、榮辱與共、肯替上司賣命的人才隊伍才能無堅不摧。光杆司令是打不了江山的。沒有賢能之人為你全心全意地工作,公司怎能賺大錢,公司怎能在競爭殘酷的商場中所向披靡·善待人才,是識才用才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賢才與老板相比,老板總是最大的贏家。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到老板與員工的關係時,說過一番很有見地的話:
“不是老板養活了員工,而是員工養活了老板。因此,公司應該多感謝他們、愛護他們才對。”
“假如今天,沒有那麼多有才能的人替我辦事,我就是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