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人事管理到位(5)(1 / 3)

子羽比孔子小39歲。他長得醜陋,曾經拜孔子為師。孔子見了他之後,斷定他沒有大的出息,但因為他是孔子的朋友介紹來的,所以還是收留了他。他在孔子身邊生活了三年多時間,孔子才知他是一個相貌雖醜但才德頗高的人,所以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子羽學成後,曾任魯國大夫,不久又南下楚國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成為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學派。

為何以相貌取人多失?這是因為相貌不能反映人的實際情況。奸詐的人,對人雖暗藏殺機,卻以笑臉相迎;善良的人,雖有菩薩心腸,對人也可能怒目相看。一個長得醜陋的人,或許是一個至善至誠的人;而一個豔麗無比、塗滿香脂的美人,可能比毒蛇更毒。所以,識人一定要重其行,而不要以相貌定終身。

《三國演義》裏的名士龐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謀略不亞於管仲。”隻因長得濃眉厚唇,黑麵短須,衣貌不整,形象古怪,又是矮個兒,盡管劉備對他仰慕已久,求之若渴,但一見麵,心裏就馬上涼了半截,暗自嘀咕:此人其貌不揚,料必腹中也空空,成不了什麼大才,要不孫權怎麼不用他·因此隻是胡亂地給他安排了一個差事。

幸虧張飛到龐統掌事的耒陽巡視,發現龐統果然才能過人,於是報告了劉備,這才引起了劉備的重視,趕忙請回龐統,向他作揖請罪,並委任他當了副軍師。要不是張飛當了回“伯樂”,龐統這位賢才可能就此埋沒了。

我們主張不以貌取人、不以貌識人,不僅是因為以貌取人和以貌識人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且人的長相如何,跟他有無真才實學沒有必然的聯係。有的相貌堂堂,腹中卻空空如也;有的長得醜陋,確實滿腹經綸。就用人之道而言,相貌堂堂而又滿腹才略者當然再好不過,相貌醜陋,才華橫溢者也與大局無妨。

菲律賓前外交部長羅幕洛,身材矮小,貌不驚人,其夫人即使不穿高跟鞋也比他高出一截,可是,這位外交部長卻以其出眾的才華,過人的膽略,機智靈敏的頭腦,活躍於世界的外交舞台,成為世界著名的外交家。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在聯合國大會上,羅幕洛嚴厲譴責了蘇聯的非正義行為,蘇聯外長惱羞成怒,說:“你不過是地球上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國家的小小的外長,這裏哪有你說話的地方!”

出言險惡,顯而易見,羅幕洛厲聲反駁:“是啊,當一個狂傲的巨人趾高氣揚胡作非為的時候,又有誰敢站出來,對他迎頭一擊,給他當頭一棒呢·”他的回答使這位狂傲無禮的外長無地自容。

當代蓋世球王馬拉多納,其貌不揚,身短體方,卻能在長人如林的綠茵場上大放光芒。當人們在讚揚他的天才般的球藝的時候,又有誰為他的相貌與身材而喋喋不休呢·

在今天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作為一個精明的領導者,當然不會因為賢才醜陋的外表而舍棄他。至於像秘書、公關等專業除了以其真才實學作為主要的選人依據外,還講究漂亮的外表和優雅的風度,對此,當然無可非議,但無論如何,我們總應該牢記“人不可貌相”的深刻道理,並懂得: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首先決定於他的才能和品質,一個有真才實學、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美麗而年輕的。這應該成為我們實踐中選賢識才的指導原則。

英雄莫問出處

“梅花香自苦寒來”,溫室雖好,但培育不出蒼鬆翠柏。出身低微的人裏未必就沒有大才大德的人。以出身定終身,是選才的大忌。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有“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的說法。意思是,相馬時看馬瘦就把馬排斥在千裏馬之外,識人時隻要看其處於貧窮時就往往被錯認為不是人才。公孫鞅是曆史上有名的才子,但卻差點被封建社會“以出身選人才”的偏見所埋沒和扼殺。

當時,魏國國君魏惠王在戰國諸雄四起中,很想圖一番作為,因此也有招攬天下賢才之心,但卻常被人的表麵現象所蒙蔽,故始終物色不到真正有賢能的人。他重用嫉妒賢才的龐涓,孫臏於馬陵設埋伏大敗魏軍,損兵折將十多萬,龐涓葬身亂箭。

當時魏相公孫痤病危,魏王要求他推薦後繼者。於是公孫痤向魏惠王舉薦了自己的家臣公孫鞅,要魏惠王“以國事聽之”,重用公孫鞅,而魏惠王因為公孫鞅是家臣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認為公孫痤是病重說胡話。公孫痤死後,魏惠王仍然拒絕任用公孫鞅,再加上一些嫉賢能者的陷害,公孫鞅隻好投奔秦國。公孫鞅一入秦,就以霸道說於秦孝公,秦孝公正想稱霸天下,公孫鞅所說正合其意。秦孝公大為賞識,並委以要職,掌握軍政大權,實行變法。

同是一個公孫鞅,在魏惠王的眼裏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在秦孝公那裏,卻讓他掌管朝政,成為一個改天換地的“大人物”,特別是他實行的兩次變法,使秦國起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也奠定了秦國富強與後來統一天下的基礎。公孫鞅個人價值這種前後根本不同的鮮明對比,緣於魏惠王和秦孝公對他出身的態度的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