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高效管理與領導藝術(3)(1 / 3)

作為管理者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要堅持原則,保持清醒頭腦,不能有半點閃失和含糊,如果在大的問題上去苟且,去糊塗,去和稀泥,就會誤國誤事誤己。

對於一些小事情 ,則不必太認真了,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活在世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事事處處都要弄個水落石出,是不容易的,凡事都要爭個你高我低也是用不著的,“事事清楚“往往會導致“事事不清楚”,“樣樣明白“往往會導致“樣樣不明白”,對一般枝節小事過於計較,過於認真,勢必會分散精力,心力交瘁,筋疲力盡。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鄭板橋在濰縣做官時曾題寫過幾幅匾額,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這裏的“糊塗”,是要求凡事要忍讓,要退後一步。從管理要義上我們所講的“糊塗“則是一種管理藝術,一種贏得人心的技巧。

對待下屬,一些無關大節,無礙大局,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和不足時,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能容人之過;遇到下屬衝撞自己,對自己不尊不敬的時候,要行行寬容,裝裝糊塗;在對待人際關係上,隻要不喪失原則,能和稀泥就和稀泥,矛盾緩和了,工作就容易配合了。如果管理者常常拿著雞毛當令箭,自己也難免攪和其中,偏向於任何一方都是對另一方的傷害。

如果太過精明,搞得人人自危,作為管理者就有可能失去親和力和向心力,你就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糊塗不是愚蠢,而是一種大智慧;糊塗也不是卑鄙,而是一種聰明的選擇;糊塗更不是渾渾噩噩,而是一種高超解決問題和駕馭全局的技巧與手段。如果管理者沒有一定的修養,沒有寬容的氣度,沒有容人的雅量,不但大事難以清楚,小事也難以做到糊塗。

糊塗是假裝的糊塗,心裏一定要明白,要有數、要清楚。畫家畫龍隻須露出一頭半爪,其餘便是雲彩遮隱,龍的氣勢便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經驗的管理者跟龍一樣,平時要躲在雲層裏,隱蔽行跡,偶爾從雲層裏隱隱約約地露一露鱗爪,威嚴更會有增無減。

糊塗也得掌握分寸,小事要糊塗,大事要清楚,並要以在大處上獲得好處為前提條件,特別是事關民眾利益、組織發展、個人氣節的時候不應糊塗。

那些看似糊塗的管理者,實際上是精明的管理者,他們會把一些小事看得開,看得淡,他們在管理中會垂拱而治,不管不問,放手讓員工去創造,去發展,自己做個清閑自在的糊塗人,這種管理者活得瀟灑自如、輕鬆自在,以一己之力,發揮了眾人之力,員工們死心塌地,也喜歡這樣的管理者。

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糊塗,該清醒時目光如電,該糊塗時一無所知,這是中國式管理的最高境界。

92﹒鬆下恩威並施:既打棒子又送蘿卜的藝術

三洋機電公司前副董事長後藤清一先生年輕的時候,曾供職於鬆下公司。一次,他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惹惱了鬆下,鬆下把他叫到辦公室,一邊大罵著,一邊拿起一把火鉗氣急敗壞地在桌子上拍著。後藤清一被罵得狗血淋頭,正準備悻悻離去,忽然聽見鬆下說道:“請等等,剛才我太生氣了,不小心將火鉗弄彎了,麻煩你花點時間幫我弄直。”

後藤清一無奈,便拿起火鉗拚命敲打。起初,他心裏也窩了一肚子火,後來隨著火鉗的敲打聲,他的心情平靜多了,當把敲直的火鉗遞給鬆下時,鬆下誇獎道:“你真能幹,不幾下就把它弄直了。”

當後藤離開鬆下辦公室後,鬆下又悄悄給後藤的夫人打去電話:“今天你先生受了批評,回家後你要好好照顧他。”

第二天一大早,鬆下又給後藤打去電話:“是後藤嗎?我想問問你,對於昨天我的批評,你還在意嗎?請原諒我當時的急躁。”

任何人在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錯誤,聖人尚有過,凡人豈能沒有哉?作為管理者,就不能放任自流,而應指出失誤,提出批評,追究相應責任,也就是舉起棒子,不留情麵,狠狠打下,決不姑息。

當下屬受到批評後,有可能一時不能接受,不能理解,或垂頭喪氣,失掉信心,或產生情緒,形成積怨。如果任其下去,有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或者棄主而去,另覓門戶。作為管理者,就一定要懂得善後,及時送上“蘿卜”,適時地用上一兩句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他,鼓勵他,使他感到管理者批評自己不是厭惡,不是有意跟自己過不去,而是為了關愛,為了幫助,是有著更多的期望。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用人之道》一書中寫道:“決不可能隻批評不表揚,這是我嚴格遵循的一個原則。你無論批評什麼,或者批評哪個下屬,也得找點值得表揚的事情留在批評後,這叫做先批評再表揚。”

鬆下對這種“既打棒子又送蘿卜“的管理藝術更有深刻的理解,他認為,管理者對部下,應是慈母的手緊握鍾馗的利劍,平日裏關懷備至,犯錯誤時,嚴加懲戒,恩威並施,寬嚴相濟。

“棒子“不能亂打,應少用、善用,不到萬不得已時盡可能不打,到了非打不可時,要打也必須做到既準又狠。要準,就是要針對錯誤,查明事實,選準時機,直擊弱點,直刺痛處,切忌無事生非,小題大做;要狠,就是出手利落,堅決果斷,重拳出擊,不留情麵,讓受罰人心服口服,讓其他人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