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也不能亂送、隨便送,要送在關鍵的時候,要送得恰到好處。棒子打出後,應給員工一段時間檢討、反省自己的行為,在他醒悟自己的錯誤後,再送上“蘿卜”,員工更會愧疚和自責,更會感激你對他的關心和器重,如果送早了,一來他正在氣頭上,二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效果估計不會很好。
“送蘿卜“要因人而送,區別對待。對於性格豪爽,心細明理的,對於所挨的“棒子“能接受,也能體諒的,隻需送上“小蘿卜“則行;對於氣量狹小,死要麵子的,有可能對打下的“棒子“會忌恨在心,對這樣的人就應該好言相撫,耐心感化,好好送上一筐“大蘿卜”。“蘿卜”也不一定非要管理者親自送,可以讓第三者或委托有權威的中間人代為轉送,相信員工會受寵若驚,更會感化和打動他。
管理者隻有深諳“既打棒子又送蘿卜”、“打一巴掌揉三揉“之道,才能使下屬深深地體會到“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才能更好地駕馭下屬,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93﹒農夫言牛:善於使用“不苦口“的良藥
一位名叫黃春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長勢喜人的農田,看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黃春便坐在田埂上問農夫:“老夫子,你評判一下,這兩頭牛哪頭更棒呢?”農夫看看他,繼續犁地,一言不發。
等犁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才到田埂上,附在黃春的耳邊,低聲細語地說:“告訴你吧,靠邊那頭牛身體結實,力氣很大,還很乖順,它要更棒些。”
黃春對農夫這些舉動感到詫異,便問農夫:“你幹嗎要專門跑到我的麵前,用這麼小的聲音對我說呢?”
農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它也是通人性的,我要是大聲說話,讓另外一頭牛聽見了不好,它能從我的眼神、手勢和說話當中分辨出我的評論,它知道自己是不夠棒的牛,心裏會難過的。”
凡是真正的母親,對孩子都有嗬斥、責罵的時候,凡是真愛的夫妻,都曾有過吵鬧、爭執的時候,凡是負責任的教師,也肯定有向學生發怒處罰學生的時候,凡是有威信的管理者,他絕對有對員工提出批評的時候。不管是母親、夫妻,還是教師、管理者,如果從來沒生過氣,說的每句話都很客氣,那一定是他要麼缺少一種愛,要麼就是不負責任。
在管理活動中,管理者難免不對有過錯的下屬提出批評,在眾多管理技巧中,最令管理者頭疼的就是如何批評下屬了。
無論是作為批評者和被批評者,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中,多少都會有點尷尬,彼此都不願看到,但為了推動工作,幫助下屬改正錯誤,但又不得不麵對。
批評下屬不是錯,但應掌握批評的“度“和技巧。一般說來,員工聽到批評時,總不會像聽到表揚那麼舒服,受到表揚,總是令人愉快,會給人一種全身上下都充滿著喜悅和幸福的感覺。而麵對批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會努力改進,有的會心灰意冷,有的會惱羞成怒,有的會耿耿於懷,還有的甚至會尋機報複。
因此,批評人應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容易接受批評的,可以采取直接批評的方式,對脾氣暴躁、逆反心嚴重、自我意識較差的,可以采取間接批評的方式,對自尊心強、好麵子、缺點錯誤又較多的,可以采取漸進式批評方式。
批評下屬時要委婉、和顏悅色、心平氣和,要給下屬一種愛護和親近感,不要言辭尖酸,用語粗俗,更不能惡語傷人,極盡挖苦,有辱人格,不然容易挫傷下屬的積極性,造成與下屬的對立,還可能出現尷尬的場麵。
批評本來是幫助下屬改正錯誤,達到教育的目的,批評之前,應弄清事實真相,不能被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不能吹毛求疵,過於挑剔,不能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不能疑神疑鬼,聽信傳言,更不能在下屬沒有錯誤時,硬給別人栽上一塊,給員工留下“惡意整人“的印象,這種批評,員工是永遠不會服的。
批評不應在大庭廣眾下進行,要注意批評的場合,能單獨批評就單獨批評,能在小範圍內進行就在小範圍內進行,切忌興師動眾,大興問罪之師,也千萬不能將對個別人的批評弄成對大家的批評,那樣會使大批員工下不了台。
在有的時候,批評可以隻對事不對人,隻針對對方的行為,而不針對對方的人格,隻幫助他修正錯誤,而不應糾纏於他的錯誤,隻依賴於對方,而不命令於對方,這樣既能達到很好的批評效果,又能保全被批評者的臉麵。
嚴肅的批評必須有準確的內容,合理的程序和必要的時間限製。少說能解決的,不必多說;一次批評能奏效的,不能增加次數;也不能老生常談、絮絮叨叨、無休無止,更不能“翻舊賬”、“熱剩飯”、“揭傷疤”。
在批評前,要從表揚入手,給予對方親切的言辭和稱讚,讓他打消顧慮,建立信任,有效接受,這就像動手術前給病人打麻藥一樣,在病人無疼痛的狀態下接受手術。在批評後,還應給予及時的“善後”,其批評的效果則會更好。
有的下屬在受到批評之前,就能夠自我反省,主動認錯,這已經很不錯了,再去批評便沒有必要,當下屬說“我錯了”,而你還不能原諒,那實在不能說你是個高明的管理者,有的下屬在批評之後,即認錯道歉,對這種下屬也不能過於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