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高效管理與領導藝術(3)(3 / 3)

台灣作家林清玄當記者時曾寫過一篇關於小偷的報道,他很折服小偷的“技藝高明”,他在文章中寫道:“像心理如此細密、手法這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這個小偷從報上看到對他不是批評的批評,便金盆洗手,再也不行竊了,他“改行“經商,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這就是批評的藝術。

下屬不是不接受批評,關鍵是批評的方式和技巧,要使你的批評能深入人心,最好使用“不苦口“的良藥,“不逆耳“的忠言。

94﹒敗者為王:責過無聲勝有聲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位下屬叫貝特福特,他獨立負責南美一樁生意,因一些意外導致失敗,虧得很慘,貝特福特感到無臉見洛克菲勒,以為洛克菲勒要開除他,一連好幾天,他心裏十分緊張。

開董事會,他硬著頭皮去參加,等著洛克菲勒對他的處理。不料,洛克菲勒卻很親切地叫了一聲他的名字,然後說:“我可以肯定地說你在南美確實做了一件很不成功的事情,但是我們卻認為你盡力了。雖然失敗了,我相信在這件事情上沒有人會比你做得更好。現在,我們還計劃讓你重整旗鼓......“

洛克菲勒的一席話,讓他感到特別溫暖。這之後,他一直抱著一種感恩的態度努力地工作著,為洛克菲勒的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似乎已是不變的真理,獎勵成功者,懲罰失敗者,這似乎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然而,對失敗者一味訓斥、指責抑或是懲罰,隻能使他們失去信心,喪失鬥誌,特別是對那些因富有創新、創造精神而失利的員工,當遭受到否定和打擊時,他們就會選擇逃避責任和懶於創造。

查理·裏德在他的自傳裏說:“當人們犯錯誤的時候,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是懲罰。”

在員工失敗後,能夠公正地對他們作出評價,對他們付出的努力作出及時的肯定,對他們的失誤給予應有的同情和理解,員工就會振作精神,昂揚鬥誌,就會找回自我,增添自信,就會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從跌倒的地方努力爬起來。那麼,不久的將來,他們就有可能不再是失敗者了。

美國通用公司總裁韋爾奇曾說:“我們必須讓職員明白,隻要你的理由、方法都是正確的,那麼,即使結果失敗,也值得鼓勵。”他還說:“不隻獎勵成功,而且獎勵失敗。”

員工不創新,就不會失敗。隻要員工去創新,就有可能失敗。

成功的管理者,都會允許和鼓勵合理的失敗,而且會獎勵和支持那些富有創造、富有冒險精神的人。他們深知,成就最大往往是那些能夠不斷開拓、努力進取、敢於行動、敢作敢為的人;他們懂得,員工在探索在創造中犯下的必要的錯誤,經曆必要的失敗,這是員工為組織、為公司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也明白,員工因循守舊,害怕失敗,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就會失去生命力;他們更知道,一個從失敗中走過來的員工,更會珍惜一切,更會給組織、給團隊帶來意想不到的業績。

作為一個管理者,要能夠正確麵對下屬的失敗,善待下屬的錯誤,就必須具備豁達、開放、包容、大度的胸襟,寬容是最好的激勵;就必須有關心下屬、理解下屬,能夠同下屬換位思考、能夠替下屬著想的情懷,關心與理解是最大的動力。

不為難因為創新而讓工作失敗的員工,因為員工的創新,就算是失敗了,都應該得到鼓勵與善待,因為可能這一次失敗將會成就下一次的成功。

有的時候,你不僅會遇到一些工作失敗者,還會麵對一些在工作中犯下錯誤的下屬,當下屬犯了嚴重的錯誤,他的內心一定充滿恐懼,他怕同事埋怨、領導指責,可能會惶惶不可終日,如果你看到他表現出這種神態,那麼你完全不需要暴跳如雷、嚴厲嗬斥,此時用上無聲勝有聲的策略,既是一種善待,又能收到奇效。

在一座寺廟裏,一個不聽話的小和尚經常深更半夜越牆而出,德高望重的長老在一天深夜巡查,發現高牆邊的一把椅子,他知道小和尚又越牆到了寺外。於是長老搬走椅子,蹲地守候,一兩個時辰過後,外出的小和尚越牆而入,突然感到椅子軟綿綿的,落地後,才知道是長老,惶恐中聽到長老對他說:“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小和尚羞愧難當,發誓收住浪蕩之心,刻苦修煉,老和尚圓寂後,小和尚成了長老。

同樣的故事也曾發生在校園裏。

有位老師上課時發現一位學生沒有聽講,總是低著頭,在那裏畫什麼,他過去一看,發現學生畫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不但沒有發火,還憨厚地笑著,告訴那位學生課後再畫,而且要畫得像一點。從此,這位學生上課再也不敢分心了,後來他成了一名畫家。

不管是對失敗者,還是對犯錯誤者,不必大動肝火,你隻需用上這種溫和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95﹒宰羊宴客:善於應對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