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帶著保國保種深入研究曆史社會的學者還有很多,其中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影響十分深遠。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性是現代中國生長的起點。我們的民族和泥土分不開,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曆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是世代定居,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製。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製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裏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係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裏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麼?”鄉土社會裏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似於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費先生繼而指出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產生的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對中國社會曆史的總結和概括從未停止過,而且仍將繼續下去。除了本土的學者,許多海外學者也對中國產生興趣。其中以費正清衝擊——回應模式、柯文等人的中國中心觀到加州學派“空間與時間的雙向交叉比較”等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曆史研究走向。與這些學者的精深不同,黃仁宇的大曆史觀更為大眾矚目,因為黃仁宇寫作的特點,他的觀察更容易為人們接受。與其說他的結論是曆史的,毋寧說他的著眼點是現實的。黃仁宇著力探討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遇到阻力。為什麼西方的管理理念在中國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尷尬事,人們或許從上述及其他更多的研究中獲得啟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