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非常成功,最感人和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是人們本以為這會是個悲劇的,平凡的小人物在那樣的時代背景裏根本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像一首老歌裏唱過的:“……為隻為那塵世轉變後的翻雲覆雨手。”但劇終時,卻是回憶結束又回到現代時段的大街上,那位追憶中的老奶奶等到了她的愛人,原來他們早己經一起生活了好幾十年,從未分離。這隻是他們一同上街,她的愛人去給買飲料時她的不由自主的小回憶而己……
這樣的結局大大地安慰了所有人的心靈,不僅羅蘭的校方和同學滿意,觀眾裏的日本人更加欣賞認同。這些日本人特地出去買來了鮮花,登台獻給羅蘭,很多人要求與她合影。的確,羅蘭不僅把一個生在日本,可長在中國的女孩兒演繹得精彩逼真,更重要的是她的劇情處理恰到好處,讓一個日本血統的女人合情合理地愛上了一個中國男人,而當時的局勢兩國的國情又把他們無情地分離,這種被傷害的美麗,被人為破壞的幸福讓所有觀眾宛惜。羅蘭從一個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側麵控訴了戰爭的可惡,侵略的雙重危害。她把一個本來是形式上的小演出弄成了意想不到的好劇目,讓人們驚喜。
當時舞台上人滿為患,可演職員中除了羅蘭都是多餘的。傅傑遠遠地看著被人群簇擁的羅蘭,也回到了後台。戲演完了,他可以脫掉這身國民黨的老式軍服了,再沒有他的什麼事了。可沒有想到居然有人專門到後台來探訪他。
那是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傅傑在演出時就留意到了。她在最前排,坐在一輛輪椅裏,顯然不良於行。她看戲時的專注,哪怕傅傑在最緊張的背大段台詞時都能感受到她一眨不眨的目光,她始終都隻注視他一個人。這時她被人推進了後台,直接到了傅傑的麵前。
傅傑近在咫尺地感受到了這老人專注的目光,她長時間地看他的相貌,目不轉睛地看他穿著國民黨軍服的樣子。她讓傅傑不安,但他沒有辦法拒絕她,轉身走開。她的年齡,她的身體狀態,更加要命的是她的神情,都讓他不忍心。他對自己說,她要看就讓她看吧。
在後台的一片收拾演出器具的忙碌中,在前台還在應酬追逐的熱鬧裏,這老奶奶一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她的眼睛裏隻有穿著軍裝的傅傑。好久好久之後,推她進來的人拿出相機,給她和傅傑合了張影,然後她就走了。傅傑本以為她己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但他看見服侍她的人把耳朵伏到了她的嘴邊,他隱約聽見她在說:“……他沒有化裝,沒有化裝……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