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清江縣的縣令吳棠大人,一看到地上跪著的是安徽道員惠徵大人的夫人及子女,大喊了一聲:“嫂子!——”隨單腿跪在泥窩裏,扶起了掛著夫孝的惠夫人。
這位吳棠大人,是江蘇盱眙人,他與惠徵大人是同堂的“道員”,一同在安徽等“缺”時,吳棠大人趕上好機遇,於三年前,被朝庭派到清江縣來做縣令,可憐那惠徵兄,始終沒得到一個好“缺”,直等得囊中羞澀,妙手空空,含恨西去!幸虧同朝的旗員,念其血脈相通,湊了些銀子,為他製了棺材,雇了一艘木船,讓其妻兒、小女,將其棺柩送回原籍。
喪船至清江口碼頭,恰好又被這吳棠大人撞見,吳大人伏在惠徵的棺材上失聲痛哭!他口聲聲地說:“惠徵兄,原認為你在安徽做官,沒想到在這清江口見到了你的棺材!”
吳棠大人責怪惠夫人:“為何兄長的棺柩至此,也不告知一聲?”
惠夫人隻顧掩麵哭泣!慢慢醒過來的蘭兒,替娘給吳大人回了禮,說是家父重孝在身,不便到岸上驚動叔叔。
此刻,那位上岸購物的船夫也趕來了。吳大人一看,所采購的全都是玉米、南瓜,無一樣雞鴨肉蛋,就問惠夫人:“這是為何?”
惠夫人抹淚無語,那船夫說出了實情,道出惠家人所帶的銀兩,也隻能吃這粗米、南瓜。
吳大人當即吩咐下人,快去告知他家中的吳夫人,讓她把家中現存銀子全部拿來,以便惠夫人多購些食物和用物。吳夫人聞訊趕來時,捧出了散金碎銀,還將她手上的鑽戒、耳環、手鐲,一一摘下來,送給了惠夫人,讓其回京後,一定要厚葬惠徵兄。
蘭兒攜弟妹,給吳大人及吳夫人磕頭,並告知一弟一妹,將來我們仨人,不管哪個得誌,一定要厚報吳叔叔和吳嬸子的大恩大德!
而此刻的吳棠大人卻找來了那個搭救蘭兒一命的手水趙四水,讓蘭兒記住這位水手的救命之恩。十幾歲的蘭兒,已曉得她是趴在那水手的背上活過來的,心中雖萬般感激,可臉上不由自主地飛起兩團紅霞,低頭施了大禮,說了感激不盡的話語,便退到了一邊。
蘭兒的娘惠夫人,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總想以禮相報,萬分感激之中,忽而想起蘭兒衣帶上的一枚小貓舌頭樣大小的玉佩。那是蘭兒爹在安徽等“缺”時,一個朝中做官的同鄉,常到家中來玩,看蘭兒天資聰慧,舉指可人,就將那枚刻著小小竹籃的玉佩,送給了蘭兒。
當時,蘭兒的爹還在場,笑談中,都說那玉能保身,關鍵的時候,還能保護主人的性命。今日,在這清江口碼頭,是這位恩人救了蘭兒的性命,想畢,這塊玉佩也算盡其用途。惠夫人執意從蘭兒衣帶上解下了那枚玉佩,遞給那趙四水,說:“這枚玉佩當屬於這位恩人了!拿回去,隨便換些柴米吧。”
趙四水哪裏敢要,他看到他救上來的人,連縣太爺都來送銀子,他連連搖頭擺手不接那玉佩!
吳棠大人看趙四水確實不敢去接那玉佩,一旁發話說:“既然人家真心送你,你就拿著好啦!也算是了卻了人家母女的一片心意。”說這話時,吳棠大人還從自己的兜裏,摸出一點碎銀,一同賞給了趙四水。
趙四水接了那玉佩和銀子,謝了吳大人,謝了惠夫人,歡喜而去。
事後,趙四水把吳棠大人賞給他的銀子花了,可惠夫人從蘭兒身上解下的那枚玉佩他卻留下了。趙四水知道,那位落水的小姐,一定是大戶人家的千斤,否則,她們家中是不會有玉佩,本縣的縣太爺吳棠大人也不會去哭欞!遺憾的是,趙四水一直不知道他救上岸來的那位小姐姓氏名誰?直到數年後,吳棠大人的官位越升越高,尤其是吳棠的夫人也做上大清的一品夫人時,清江縣的百姓們,茶餘飯後都在談論吳棠大人春風得意時,趙四水這才知道,當年被他救上岸來的那個叫蘭兒的女子,就是當今的西太後——慈禧。
這時間,趙四水就把那枚玉佩視為珍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子女們,都鼓動他帶上那枚玉佩去見當今的老佛爺——慈禧太後。
家裏人做出種種猜想:如果慈禧太後見了那枚玉佩,一定會記起當年她在清江口碼頭落水的情景,一定會想到是趙四水救了她!
那樣,既使不給他趙四水封官加賞,老佛爺的手指縫裏稍微漏上那麼一點散金碎銀,就足夠四水一家吃喝數年,最起碼的一條,不用他趙四水整天紮在水下“撈食”吃了。
趙四水呢,看似聽之任之,不言不語,可他無時不在想,怎樣才能得到慈禧太後的恩賜,讓他們老趙家世世代代的榮華富貴!可紫禁城裏戒備森嚴,他趙四水一個隻會在水下翻跟頭的窮水手,如何能堂而皇之地走進紫禁城,走進金鑾殿,見到他曾經搭救過的慈禧太後呢?
苦思冥想中,那就是一條路,淨身以後,進宮做太監。
那樣,就可以有機會接近慈禧太後,就可讓慈禧太後知道,他趙四水是曾經搭救過她的大恩人!慈禧太後若念其當年的恩情,一定會重賞他趙四水。沒準還能像家裏人想得那樣,封他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