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緊,你說說看,如果你的夾帶沒有保薦的人手,不妨談一談對賑災的看法。可以當做是閑聊也好。”
“是。”袁震東答道。“臣素來不曾對此加以經心。惟既有見聞,不忍瞻徇緘默,恐終掣實心辦事者之時,經手之人徒生肆妄之心。賑災之事,事務煩劇,應當派遣宣力有年的大臣充任。更兼賑災一事,千頭萬緒,過手的經費很多,所以賑災的人一定要素行清慎才好。這樣子的人辦理賑務,一定能夠這樣子清廉刻苦,實心辦事。一方麵能夠安撫災民,讓災民洞悉朝廷的愛民之誠。方不負朝廷識拔,這才是為人臣之道。臣下心想,晉省大旱,皇太後垂念備至,在國庫萬分支絀之際,還將國庫的糧食拿出來放賑。如果把這個差使交給了那些不能上體太後娘娘的意旨的人手中,恐怕會這些人會侵漁把持,上負聖恩。隻有用人唯謹,派出得力大員,躬曆災區,不避辛勞,涓滴歸公,方能解民於倒懸之厄。”
“此話大為有理。不愧是公忠體國的老成謀國之言。”
“前些年放出去辦賑人也有及其方正清廉的,辦事情也是極其認真,真正涓滴歸公,隻是經手的錢糧多了,但是難免得罪了人,造謠糟蹋,誹謗非難,也是在所不免的事情。是以有句老話說的好,清官難為。”
“唉!”我大為感慨地說道,“可見得做個清官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實心辦事的人如果遭人陷害,自然心中的那股熱火勁便會消退。朝廷自然想要保全清官,就怕聽不見真話。如果是假話套話空話,雖然表麵上聽起來很好聽,可是粉飾太平絕非善策。你們見到什麼,聽到什麼,總要本著良心老實說才好。時局危急,隻有上下一心,和衷共濟,才能撐得過去。聽山西的官員說,河南這幾年大旱,饑寒起盜心,不相識人相約打劫的案子,在衙門裏頭都堆的老高的了。”
“太後娘娘明見萬裏,聖明無比。每逢災年,這種事情就很多,年景不好,在加上流民四起,糧食匱乏,俗語說的‘見財起意’,就是這個樣子。”
“唉!流年不利,時局不穩,這些事情都不是什麼好事情。唯今天之際隻有先行顧著山西的大災,派人出去辦理賑務,其他的事情暫時就遇到一件再處理一件好了。”
“是,唯今之機也隻好如此了。”
“眼下國事如此,可是在京的那些大員卻還一味隻知道畏難巧卸、瞻徇情麵,不堪足用。袁將軍你就不同了,勇於任事,不過偶爾有時也太過自作主張了,最近言路上對你有所批評。不過我認為你還是很能恪盡職守的,不過既然有人這麼說,想來袁將軍還是有些不能跟人和衷共濟的地方,才惹起一些人的閑言閑語。今後,袁將軍還是要總要格外盡心才是,一定要恪矢公忠,和衷共濟”
我故意頓了頓,看了看袁震東的神色,又接著說道,“袁大將軍還很可以好好當幾年差,言路上的事情我替你擋住,你隻要稍稍留意一些便是了。”
“是!”袁震東這一聲答應得很響亮,顯得中氣十足。袁震東知道自己的性格原本就是如此,要自己屈己從人的來和別人酬酢,倒不如殺了他來的幹脆。所以對於言路上對於他的攻擊雖然處之泰然,可是終究不是一件好事情。這些天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原本袁震東以為自己簾眷已衰,已經無力回天了。不過眼下這番對他的溫言慰問在他來說,確有出乎意外之喜,足見簾眷未衰。
“震東許國以馳驅,自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袁震東常常以諸葛武侯自命,所以自然而然地引用了《出師表》的話,“不過,壯年戎馬,衰病侵尋,有增無減,多承太後娘娘垂愛,自知萬死難報聖上的恩德於萬一。赤膽忠心,昭之日月,惟天可表。”說完袁震東又在地上磕起頭來了。
“這些我都知道,你起來吧,不必拘禮。朝廷裏頭眼下事務繁艱,少不得袁大將軍這樣的重臣主持大局。朝廷優禮勳臣,廟堂籌劃,倚重老成,袁大將軍是朝廷的一大柱石,隻怕眼下還不能放你回去清閑,想來將軍不會怪我苛刻吧。”
袁震東叩頭之後站起身來欠身說道:“臣怎麼敢怪太後娘娘呢,臣不過略未知兵,身負皇恩,敢不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