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想來,雖然心裏頭那股覺得有些地方有點不對勁的感覺還在,但是卻也被興奮感衝淡了很多。如果真的能夠下馬牧民的話,也不枉費自己年少的時候的那一腔熱血和抱負了。一麵這麼想著,一麵愈發覺得事有可為了。時局如此自然大可以好好有一番作為,也不辜負堂堂男兒的七尺身軀。
那麼對於外界來說,還有什麼樣的事情比其賑災更得人心呢。雖然說賑災是件很耗費力氣的事情,可是對於袁震東勇於任事的脾性來說,這樣的事情根本算不得什麼。賑災哪裏比得上篳路藍縷,平定邊疆的戰亂來的困難。當然,困難也不是沒有,當時袁震東覺得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才能可以很自如的把賑災這樣的事情給辦好。何況上頭對賑災這件事情如此熱心,哪有不支持的道理。現在自己手中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災民日夜盼望著的不都是這些麼。何況自己可以帶一隻隊伍去山西維持秩序,這樣子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就算山西某個地方的流民嘩變,自己也是想剿除就剿除,想要降服就降服的。大丈夫立身處世,叱吒風雲,自當如斯。
心裏起了這個念頭,袁震東就越發想要把這個賑災的差使攬到手裏頭了。不過他使用了一個以退為進的法子,他仰臉說道:
“本將軍部下大多是能征善戰的沙場宿將。有些部曲尤稱精練,材武之彥,多出其中,宿將名臣,指不勝屈,但承平日久,習成驕逸,因此即便是才堪大用之輩也要時加淬厲,方能供國家驅馳。不過上稟皇太後,此輩中人大多桀驁不馴,不服他人節製。唯有臣下方能震懾一二,如臣下離職,恐怕彼等會不安於位,時值國家多事之秋,恐有妨礙。”
這話裏頭的意思我算是聽明白了,這個袁震東根本不想放開手中現有的職權,聽他這些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在不開除他的其他職位和要缺的基礎上,再另外給他加封賑災全權欽差大臣的名號。這個算盤打得也未免太精了一點,我在心裏不住的冷笑。
“那麼,依你的看法,這件事情該如何處置呢。”不理這個茬,依舊把難題推給袁震東。
“這個,依照臣的意思,可以派遣得力的大臣會同臣一起辦理山西的賑災要務。至於邊庭的軍務籌劃等,臣以為一動不如一靜,這樣子最是妥當不過了。”
“這話倒是很有道理。”雖然我心裏明白袁震東這句話裏頭的皮裏陽秋,可是麵子上還是要假裝敷衍幾句。
“皇太後聖明。”
“那麼,邊關的安排還是照你的意思,一動不如一靜。袁將軍,你還是領著你的舊職,至於軍中的事務請坐預先的部署。”
袁震東不緩不急的答道。“是,臣領旨。”
“賑災之事,急如星火。朝廷預備先行派人躬曆災區,加以賑撫。”
袁震東叩頭道:“賑災之事,茲事體大。臣下深受皇恩,早年戎馬,尤覺無法報效朝廷之厚恩於萬一。如皇太後不棄,臣下自願請纓,親赴山西,力行賑災,以報太後天大之恩。”
“朝廷優禮勳臣,袁將軍於朝廷大有功績,朝廷何能忍心讓將軍才離苦寒之地,又兼繁劇之差,何況此事於禮不合。”
深知袁震東願意赴晉省做全權欽差大臣,故作婉拒之辭以挑之。
袁震東果然上當了。
“皇太後,臣深蒙皇恩,無以為報。敬天法祖,固然是為人臣子者禮所應為之事。然眼下時局不靖,流言四起,朝廷應便宜行事。再者,用人權柄,大臣進退,均操之於太後,為人臣者無不聽命,怠無疑意。”
“好,正言讜論,但願你繼武前賢。”
“是,臣自當實心辦事,太後垂念備至,在國庫萬分支絀之際,體念晉省災民民生惟艱,我等如不盡心賑災,試問如何上答皇太後天高地厚之恩。”
“如今局勢如此糟糕,晉陝又遇到大災,你是朝廷的柱石,總要格外盡心才是。”
“臣累受國恩,不敢不盡心上答天恩。”袁震東一板一眼的答道:“臣下稟性爽直,閱曆未深,見事不周,報答朝廷,唯有一片血誠。”
“袁將軍何出此言,對於袁將軍的功績,朝廷一向自有公論。何況一直以來我對袁將軍也是青眼有加極其看重。”
袁震東覺得這幾半個月以來,為了軍糧之事屢次激怒了皇太後,覺得有些抱愧在心,故而隻是隻顧磕頭而不敢說話。
“賑災的事情茲事體大,煩劇更兼有之,朝廷優禮勳臣,豈能勞動袁將軍前去,何況一旦邊疆不穩,沒有袁將軍坐鎮,也非善策。所以還需要從長計議,你隻要好好當差就好了。今個而我身子有些不爽利,你就跪安吧。”
“臣遵旨。皇太後聖躬未豫,不宜視事過久,原不應該如此操勞。臣等有愧,臣等奉職無狀,上勞聖慮,未能為太後分擔辛勞之一二,真正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