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一回:祖製不可廢(上)(1 / 2)

這麼想來,我便張開眼睛,盯著階下的李侍郎發問道:

“李侍郎,端王爺的這番話你覺得如何呢,禮部的眾多官員之中眾推你最晚諳熟典章體製,對於當年聖祖爺下的這道諭令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李侍郎一聽太後對他有所質詢,便上前一步啟奏道:“回稟太後,臣以為端王爺的話說的很公允,當年聖祖爺下這道諭令確實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頭。”

“很好,聖祖爺當年的用心固然是這樣,可是袁震東大將軍對皇上有過擁立的大功,而且這些年來他不辭辛勞,帶兵轉戰邊關,使得外族幾次進犯,非但無法奏功,反而是铩羽而歸。如果不是袁震東大將軍作為國之藩籬,在邊疆苦苦的為朝廷守住疆土的話,哪裏還有哀家和眾位卿家的安樂日子。”

一聽太後發話了,而且說的都是袁震東大將軍的好話,袁震東大將軍在朝中的那夥黨羽立刻就亂哄哄的高聲稱頌道:

“皇太後娘娘聖明,袁震東大將軍對於朝廷忠心不二的。”

“慈聖明見萬裏,是國家的洪福。”

“袁震東大將軍是國家的柱石,中流砥柱。”

端王爺知道這些人都是袁震東大將軍的黨羽,所以他沒好氣的回頭嗬斥到。

“大殿之上,不得喧嘩,你們這些人呢,不可在禦前失禮。”

聽了端王爺的告誡,這些人立刻就不做聲了,雖然他們都是袁震東大將軍的黨羽,不過眼下袁震東大將軍不在朝中,他們還沒有那個膽量和朝廷的王爺去硬碰。這些人真在著急,準備推一個人出來說話的事情。

殿上想起了一個沉穩的聲音,大家一聽知道是當朝的宰輔崔文傑開口了。

崔文傑走出班次,開口說道:

“國家的名器固然是重要,祖宗的成例也應該遵守,不過太後,國家設立名器爵位所為何來,不就是為了激烈群臣為國報效呢,袁震東大將軍於國於民都是有大功德的人,於皇上更是有擁立的功勞,這樣的人如果不給名器的話那麼還有國家設立名器做什麼用呢。所以臣以為,袁震東大將軍封一字並肩王的這個爵位並無不妥的地方,臣十分讚成。”

一聽崔文傑大人居然讚成,而沒有提出反對的意見,那些袁震東大將軍的黨羽們立刻就喜出望外了,他們正發愁找不出一個勳業地位可以和端王爺比肩的人出來對剛才端王爺說的話提出異議。

我看了一眼崔文傑,知道這個崔文傑已然開始執行昨天我們商議的事情了,所以我對崔文傑心照不宣的使了一個眼色。

“崔文傑大人說的有理,端王爺,你還有什麼要說的麼。”

端王爺一向口拙,剛才的那番說辭不過是高人的指點,如今崔文傑的這個道理,他一時之間也沒有想到如何反駁的,所以頓時有些手足無措。不過太後的問話又不可不回答。所以端王爺有些口呐的說了句:

“這,這,崔大人說的是很有道理,不過,不過,臣沒有其他意見。”

這下袁震東大將軍在朝廷中那一幫黨羽可高興壞了,他們知道,端王爺如果不表示反對的話,起碼這件事情已然成功了一半。其中有些修為不夠的都流露出有些歡欣鼓舞,誌得意滿的神色來了。

我暗暗的看在心裏,覺得袁震東大將軍在朝中的勢力果然是極其龐大,這麼多的親貴大臣中居然也有這麼多人投靠與他。看來袁震東大將軍的所圖非小,這些人的樣子和神態落入我的眼中,益發的堅定了我要鏟除這個袁震東大將軍的意思。

“臣有話要啟奏。”

崔文傑對麵的秦蘭亭出列說道:“崔大人說得固然有理,可是朝廷的體製是立國之本,不能不慎重加以考慮,臣以為端王爺剛才的所奏也是很有道理。疆臣戍兵,是出鎮方麵的大員。曆朝曆代都要被封為王爵的疆臣結黨營私,起兵作亂的的例子,所以臣以為,國之名器,乃國家至重的事體。一定謹慎行事,不可濫封。”

一聽秦蘭亭這麼說,端王爺有些驚奇了,在外麵的時候秦蘭亭對於此事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自己本來想要邀他和自己一起在太後麵前麵爭一番,然後在看如何。可是在宮門外麵的時候,這個秦蘭亭大人跟自己說他的意思是支持晉封這個袁震東大將軍為一字並肩王的。可是如今怎麼秦蘭亭大人有改變了心意,反而支持起自己來了,端王爺看了看對麵秦蘭亭旁邊的崔文傑,突然想到了什麼,不過這種事情不好形諸於口,所以他很快就把這件事情給放了過去,他明白自己如果這這個時候發問的話,反而不好,不如等下了朝,在私人裏頭詢問秦蘭亭為什麼突然改變了主意,幫自己說話了。端王爺心裏頭是這麼想得,所以他很見秦蘭亭的這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