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三回:紛亂朝中事(下)(1 / 3)

崔文傑看我動了怒氣,連忙對著我啟奏道:“太後娘娘請息雷霆之怒,太後萬金之體,千萬不可有所損傷。”

“崔文傑崔大人,不是哀家願意發怒,隻是這樣的事情居然發生在哀家眼皮底下,哀家能不生氣麼。這個袁大將軍如此胡鬧下去,朝廷的威信遲早有一天會斷送在這個袁大將軍的手上,朝廷到了那個時候如果還是不能晚會這些的影響的話,那麼民心自然會喪失殆盡。到時候國家分裂,江山社稷不保,你讓我這個太後何以有麵目去見列祖列宗。”

“太後聖心遠慮,這些事情當然都是要解決的,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還是手握兵權的袁大將軍,此人不除估計朝廷永無寧日。”崔文傑崔大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我一聽崔文傑是這樣的態度,對於崔文傑崔大人原本持有的一點懷疑的念頭便一掃而空了,我對著崔文傑說道:“崔文傑,哀家知道你對朝廷社稷顯然很忠心的,如今朝廷之中能夠有你這麼忠心的人呢是不多見的了,我這裏頭有份花名冊,是袁大將軍麾下的邊字營的兵勇的名冊,今日在朝堂之上有人拿出了這個東西來彈劾袁大將軍,說他的將這些已然陣亡的士兵的名字依然登在那個那些個軍隊的花名冊上麵,欺瞞朝廷,顯然是大鑽朝廷的空子。”

說著我便把那本冊子交到了崔文傑崔大人的手中,說道:“這個冊子上紅筆圈注的名字,顯然都是已然亡故的,可是袁大將軍報上來的花名冊中,這些人卻還依然健在,這件事情我希望崔文傑崔大人能夠給哀家暗暗的查一查。”

崔文傑崔大人接過我手中的冊子然後很是用心的看了從頭翻看了一遍。然後抬起頭對我說道:“太後,這種吃空餉的名目是朝廷明發上諭,三申五令,明令禁止的。袁大將軍如果真的縱然部下如此,這倒是一個很好的打擊袁大將軍的機會。”

我掃了崔文傑崔大人一眼,慢慢的說道:“崔文傑崔大人,哀家不止是要打擊一些袁大將軍,哀家要的是一擊而中,一下子就將袁大將軍打倒了,永無翻身的機會。你也知道袁大將軍是出了牢籠的猛虎,如果打不死,那是會傷人的。”

崔文傑連忙跪下來說道:“太後的意思,崔文傑明白。微臣絕對不會輕舉妄動,如果沒有合適的時機,絕不會去動袁大將軍的一根寒毛。隻有有了機會,能夠致袁大將軍於死地,那麼微臣就算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好,崔文傑,你有這樣的態度,哀家很是欣慰,如今朝廷的局勢已然到了這種地步,你我都要如履薄冰,好好的把局麵給撐持下來。也許三五個月,也學是一兩年,或者可能時間更為長久一些,你我都要好好的熬下去,等待能夠擊倒袁大將軍那一天的到來。”

“微臣明白,太後的意思是微臣不妨在表麵上迎合袁大將軍,使得袁大將軍對微臣失去警惕的意思。獲取袁大將軍的信任之後,能夠掌握住一個時機,對這個袁大將軍一舉進行打擊。到了那個時候,朝廷就可以從袁大將軍的掌握之中掙脫出來,而且能夠反製這個袁震東了。這樣子太後和皇上就可以安心了,朝廷和宗國社稷也可以好好的保全了。太後你是這樣子的意思麼。”

“不愧是崔文傑崔大人,一點就透,哀家就是這樣的意思。”

“太後,恕微臣直言,微臣以為袁大將軍此次來京,卻不來覲見太後和皇上,是心中對朝廷還懷有疑慮,故而遠避在京師的賢良寺,微臣以為若要打消袁大將軍心中的這個疑慮,最好的辦法是朝廷示之以誠。”

“那麼依崔文傑的意見,朝廷到底要如何才能夠對袁大將軍示之以誠呢。”

“朝廷不妨派遣王公大臣前往京西的賢良寺去延請袁大將軍入朝。這樣子必然能使得這個袁大將軍克日就來朝見太後和皇上。”

“朝廷如此做,是否對袁大將軍太過於尊奉了。前些日子應為違反祖製,給這個袁大將軍晉封王爵的事情已然鬧得整個京師沸沸揚揚的了,還有一些禦史大夫已然上奏章以為違反祖製,此事萬萬不可,那些奏折都被我壓下來,留中不發了。朝廷如果還這樣子大張旗鼓的簡派大臣去賢良寺去延請袁大將軍入朝的話,是不是會這些禦史大夫們更加不滿,到時候物議沸騰,我這個太後也沒有什麼辦法控製的住局麵了。”

“太後,此事倒是不必擔心,微臣可以為太後辦妥此事。朝廷裏頭的禦史有正有邪。微臣知道那些正派的禦史,以天下為己任,硜硜自守,憂心國事,敢於在朝廷上麵折廷爭,死也不怕,此種風骨,就是微臣也不能不敬憚,這一批人大多和微臣聲氣相通,素有交往。可是走邪路的禦史就大大的不同了,一種是隻要給錢,唯命是聽,要麼就是嘩眾取寵,別有用心,微臣可以聯絡袁大將軍,讓他出麵讓這些人閉嘴。以袁大將軍的手腕,這些人還是要會乖乖聽話的,因為袁大將軍的臉麵大家也是要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