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四回:明眼辨忠奸(上)(1 / 3)

“老臣,老臣叩謝,謝皇太後的聖恩。皇太後如此優禮老臣,老臣心中定然感念不忘。”一聽我說不用他繼續說下去了,這個老頭子知道眼前的這個麻煩總算不會輪到他的身上了,所以腰板也直起來了,話也說的順溜多了。

我當然知道是這個吏部的老尚書年歲已然這麼高了,不想自己在告老還鄉的節骨眼之前,在朝廷裏頭結下什麼梁子,免得到時候回到家鄉還不安生。但是就算我明白這一點也不能說這個吏部尚書什麼的,畢竟他剛才的那番言論還是義正言辭的,頗有一番道理的。老尚書的意思是朝廷可以派人去查,可是吏部又不想參與其事。意思是我這個太後指點人選,這樣子自然誰都沒有什麼閑話好說的,事情也可以公平一些。袁震東和秦蘭亭這兩人都可以不得罪,反正放出去查訪此事的人不是吏部派出去的,而是太後指定的,那麼也他這個吏部尚書也就沒有多大的瓜葛了,自然也不會有人對他說什麼的了。原本這件事情分屬吏部所管,可是這個老尚書知道這件事情牽涉很管。如果朝廷日後還是將這件事情交給吏部辦理,可是到了那個時候,這個吏部尚書可能都告老還鄉去了,那些人就算再怎麼攀扯,也攀扯不上這個吏部老尚書。所以這個吏部尚書就打定主意,對於這件事情就推給上頭的皇太後和皇上處置,反正不管皇太後有什麼表示,大臣們也不能說皇太後做的不對,自己就可以安然的從這個火坑裏頭跳了出來。自然也就不會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了。所以對於這樣子的事情,這個吏部老尚書已然抱定了宗旨,不讓吏部插手這些棘手的事情。否則必將被朝廷可能就要釀醞形成的一個絕大的風波牽扯進去,到時候就是想要翻身可就難了。那麼何必在告老還鄉的這個節骨眼上放下如此的過錯呢,這豈不是自找苦吃。

我體悟到了這麼一層的意思,就對著百官說道:“這件事情,事關山西的賑災大事,哀家要好好的派人調查清楚再做決定,眼下不必商議此事。隻要哀家得到了消息,自然會好好地處理山西巡撫李萬山的這件事情的。今日是我朝開國已然的曠代殊典,還望袁大將軍和大人不要再為這件事情爭論了,你等都是哀家和皇上的股肱之臣,應當和衷共濟才是,千萬不要為了這麼一件事情鬧得意見不合,那可是朝廷的損失。”

秦蘭亭和袁震東見我這個皇太後出麵給他們講和,自然不敢不給皇太後幾分麵子。

所以袁震東和秦蘭亭都說了一聲:“是,微臣謹遵聖諭。”

然後兩個人就一左一右的走回了朝班之中。

我看了這兩個人走回來班次之中,就垂詢道:“袁震東大將軍晉封一字並肩王的事情,禮部負責的人員是否準備妥當了。”

兩個官員趨蹌而出。

“啟奏皇太後,小臣已然準備妥當了。”那個年輕的官員跪下來搶著開口說道。

而那個老的正是禮部尚書,年紀有些大了,所以腿腳有些不利索。所以跪下來的動作顯然沒有那個年輕的官員利索,所以這個禮部尚書剛想答話,聽道這個年輕的官員已然搶這對著皇太後和皇上做了奏對,頓時有些愣在那裏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我看看那個已然伏在地上來的越次奏對的那個年輕一些官員的袍服,顯然是個禮部的官員,不過明顯是個侍郎的袍服,可是怎麼居然這麼大膽的越次奏對呢。

這個時候,那個伏在地上的官員已然抬起了頭,我一看就發現是那個我沒有好感的那個吏部侍郎李侍郎,我心裏頭又想起這個人母親亡故之後,居然對著朝廷隱瞞不報,後來實在瞞不過去的事情方才自己請求回鄉治喪的禮部侍郎,心裏對這個因為貪戀棧位居然不回家丁憂守製的人心中生出厭惡感來。

“大膽,你怎麼敢越次陳奏。”我對著跪在地上的那個李侍郎嗬斥道。

我的這聲暴喝使得跪下地上的李侍郎頓時身子顫抖不已,一些平日裏頭都不屑於他的為人的官員們都覺得這個李侍郎被皇太後斥責,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痛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