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吳越大帝】(1 / 3)

從北宋開國到最終征服南唐,趙匡胤發動的南線戰爭總共用時十六年,時間並不算短。但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戰果,滅荊南兵不血刃;滅湖南用時一個月;滅後蜀用時六十六天;滅南漢剛滿半年;滅南唐也不過就是一年的時間,把這些時間加在一起還不到兩年,可以說是進展神速。

而這些戰爭的過程中,宋軍也都是一帆風順,每一次都是從一出兵就開始打勝仗,一直打到對方毫無還手之力,然後戰爭就結束了。

從表麵上看,這樣的戰爭不夠精彩,因為雙方的實力相差太遠,戰爭過程全是一邊倒,連一次驚心動魄的大戰役都沒有出現,讓人覺得不過癮。然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越是大規模的戰役死得人就越多,那種驚心動魄的大戰役確實能吸引讀者,卻無法感動當事人。

現代社會提出了一種叫做“零傷亡戰爭”的概念,其出發點就是基於人的生命價值,力爭減少在戰爭中的傷亡人數,使戰爭更加人性化,而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的表現,與“零傷亡戰爭”這一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零傷亡戰爭”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製造不規則和不對稱,交戰雙方必須實力懸殊,這樣優勢一方可以利用無人戰機、高精度導彈這類先進武器打擊敵人,以盡量避免己方的傷亡,比如說當年科索沃戰爭時,美國就基本達到了這一戰略構想。

而在冷兵器時代,除非是一方直接投降,否則“零傷亡戰爭”是不可能出現的,那麼又要如何盡量減少傷亡人數呢?這同樣也需要盡量拉大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從而製造出不規則和不對稱的戰爭。

趙匡胤如果是從稱帝時起,就開始不間斷地發動對外戰爭,也不見得就不能消滅那些割據政權,甚至還很有可能加速這一進程。但那樣的戰爭就絕對不會如此順利,傷亡人數必然會大幅增加,國力消耗也必將十分嚴重。

因此。趙匡胤並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他每一次出兵,也都要先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名義,每打一仗後。都要去休息幾年,到南方戰爭結束後,不但自己的國家越打越強大,就連被占領地區也沒有受到大的傷害,這在整部中國戰爭史上還是不多見的。

當然。盡管趙匡胤捕捉戰機的能力非常強,而且在每次發動戰爭前都可稱是小心翼翼,但也沒有能夠做到拔刀就見血,比如說他在對北漢的戰爭中就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趙匡胤沒什麼弱點,李世民晚年還有點墮落了,自己都說自己宮殿修得太多了,但趙匡胤從始至終沒出過大毛病,比誰都不差。

個人感覺沁園春裏的五強皇帝,成吉思汗和秦始皇雖然殘暴,但好歹都占了個第一。李世民和趙匡胤沒什麼問題,就漢武帝像是湊數的,打匈奴雖然贏了幾場,但人口消耗百分之五十,海內虛耗,西漢也由強轉弱了。就算有點成績,也沒什麼好吹噓的,應該比不上朱元璋的功勞吧,所以應該是秦皇明太、唐宗宋祖並稱才合理一點。

老趙整體的戰略是非常出色的,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紮實.幾乎就沒有什麼直接失誤.這是非常難得的.以他當時的實力保持自己不犯錯誤就可以獲得最終勝利.但是很多人意識到了,卻不能做到.意識到自己擁有優勢而產生驕傲輕敵是經常發生的.很多軍人政客都倒在這個關口.雖而且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國力的交鋒,

可是一旦開戰,生靈塗炭,倒黴的是前方的軍士和後方的人民.戰爭時間越長,人民的生活所遭受的影響就越大.能夠短期內實現戰略目標是很成功的.現代的美國也是這樣的,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戰役勝利.這樣才有足夠的實力控製整個局麵,不給潛在的對手混水摸魚趁火打劫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戰略意識.所以以老趙所處的國際環境,能做到這樣的確難能可貴。

北漢的來曆前文已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做重複。但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就是這個國家和中原的世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