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吳越大帝】(2 / 3)

李林甫話還沒講完,宇文融興奮的喊道:

“李兄,我知道了,我們針對皇上最在意的事,栽贓給張說,然後上書彈劾……“

李林甫這下連鄙視的力氣都不想花了,為了節省力氣,他打斷宇文融。

“隻是栽贓,剛開始皇上會很生氣沒錯。可一旦水落石出,不但張說沒事,我們彈劾的人還會吃不完兜著走。宇文兄,須知彈劾的最高境界就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合一”,什麼是虛呢?就是我們要找到皇上很不滿很忌諱的事來彈劾他,但是不用實打實的,隻要若有其事,或是有些蛛絲馬跡,就足夠了。什麼是實呢?就是我們要找到一些罪證確鑿的事,這些事,不一定要張說本人所犯,隻要是其親朋好友,親信門人所為即可。皇上看到虛的事情,心裏已經先動怒,然後我們再給他看實的事,罪證確鑿,皇上必然認為虛的部分也確有其事,然後就會進行處置,這樣一來,張說就在劫難逃,就算沒有入獄,大概也免不了被貶出京城或是免職,這樣一來,宇文兄你的心願就達成了,不是嗎?哈哈!哈哈!“

宇文融聽完,隻感到毛骨悚然,一點興奮之情也沒有。他心想,還好我不是他的敵手,否則,我大概也在劫難逃了。

在李林甫這個大師級鬥爭高手的規劃下,一個完美的彈劾計劃很快的就成形了。

首先,在提出彈劾的人選上,由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聯名上奏。

後麵兩人我們很清楚,那崔隱甫又是誰呢?

崔隱甫此時正是宇文融跟李林甫名義上的上司,也就是禦史台的正長官:禦史大夫。而他為什麼要參加這個計劃,因為他跟張說結有梁子;多久以前呢?不久,就兩個月前。

原來在開元十四年二月的時候(也就是“十詮”事件如火如荼的時候)。崔隱甫原本擔任河南尹。李隆基有意調他回長安擔任要職,但是張說卻在皇帝麵前說,崔隱甫不懂文學。不適合擔任文職高官,建議任命他為金吾大將軍。但皇帝不同意,折中之下,就任命崔隱甫為禦史大夫。

崔隱甫對張說在中間攪局非常不滿,因為他原本期待自己能當上宰相,現在當了禦史大夫,位置雖然不低,但並無實權;另外張說講他不通文學一事更是令他憤恨不已,唐朝是詩的國度。在很多場合都要寫詩,如祝賀,送行,筵席等,張說這麼一說,如果外傳出去,他豈不顏麵掃地,以後哪敢有人再請他寫詩!所以宇文融他們要彈劾李林甫,崔隱甫自然義不容辭地參加了。

開元十四年四月四日(時間有安排喔!還真完美,三個四。擺明就是要致張說於死地!),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聯名上奏,彈劾張說。罪名有三項:

(一):招攬神棍看星相及占卜。

(二):跟和尚道士討論國家大事。

(三):張說親信張觀/範堯臣倚仗張說權勢“市權招賄,擅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

這三項裏麵,前兩項乍看似乎無關緊要,事實上最是切中要害,因為這兩件事都暗示著張說有不臣之心,而張說現在就位居官員最高的位置,想要往上一步,還能走到哪裏?自然是那個唯一的寶座。其次,張說本人有前科。他上次被貶(參考第四章)就是因為姚崇在李隆基麵前暗示他跟親王攪和在一起,可能有不臣之心。這次用類似的罪名來羅織其罪狀,李隆基豈有不疑心之理。

第三項卻是實打實的鐵證如山。張說的的親信確實有做那件事,至於是否“擅給”,張說是否指使或知情,當然是另外一件事了,但隻要有司一查,這件事必然是鐵證如山,無可否認。

我們不得不佩服李林甫確實是陷害人的大師,幾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他的策劃下,竟然能編出這麼天衣無縫的一張網。至此,我完全能理解宇文融為何會有不寒而栗的感受。

另外,需要三個人聯名上奏一事也是有講究的。首先,這三個人是禦史台的最高正負長官,三人聯名上奏就表示這是禦史台的集體行動,而不是一個人的意見;再者,彈劾本來就是禦史台的職責所在,就算最後查無實證,也不能太怪罪禦史台的官員,隻能說他們誤聽人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