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吳越大帝】(3 / 3)

奏章一上,一切如李林甫事先料定,李隆基被刺激的大怒,命令金吾大將軍帶兵圍住張說的府第(這陣勢簡直像是在處理謀反的案件!),並指派侍中兼宰相源乾曜,禦史大夫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圭四人組成審問團在尚書省審問張說。案發後,張說的兄長,左庶子張光前往朝堂“割耳稱冤”,但也無濟於事。

這時,高力士因為陪伴在李隆基身旁,就提醒皇帝說:“

“張說為人剛愎自用,下麵的人仗其權勢,行為不端,或許是有的;但想要有不臣之心,應該是不至於。如果逼的太急,萬一張說自殺,恐怕對陛下的聲譽有影響。”

李隆基這時比較冷靜了,覺得高力士的進言不無道理,於是派高力士去查看張說的情況,高力士到了張說家,隻見張說蓬首垢麵,坐在一張草席上待罪,家人吃東西也隻敢用瓦器吃飯,高力士看了也很不忍,於是回到皇宮後就向皇帝據實稟報。

李隆基聽了高力士的稟報,心中也覺得哀戚,又想到張說對國家有過大功,就指示有關單位從寬處理,最後把罪名集中在張說親信及跟他們來往的一些人身上,對於張說,則隻是免去其中書令的職務,同時不再兼任宰相。

這樣的結果,出乎禦史台“告狀三人組”的意料;不過他們對後續行動的看法,有些不同。

對崔隱甫與宇文融來說,他們已經跟張說勢同水火,所以堅持要繼續鬥爭!

對李林甫呢?他覺得有必要再好好想一下接下來要怎麼做!

於是李林甫決定閉門謝客,關在家中思考了一天一夜,最後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自己的理論雖然沒有問題,但實務經驗顯然還要精進,漏算了高力士這個“x”因素,以後要思考得更周全一些。

第二:自己不需要再摻和到跟張說的鬥爭中,一來自己跟張說並無直接衝突,二來自己如果繼續跟進,則會被貼上宇文融同黨的政治標簽,對自己長期發展不利。

第三:宇文融他們必然會跟張說持續鬥爭,這沒什麼不好,一旦他們兩敗俱傷,反而會空出好多位置來;至於自己,現階段應該想辦法離開禦史台這個是非地,到像尚書省的“六部”之類的實業單位去發展,並取得績效,當以後空出位置時,自己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李林甫主意一定,於是不再參加“三人組”的活動,而且開始四處活動,很快的就找到一個機會,跳槽當上了刑部侍郎。

李林甫不參與,崔隱甫跟宇文融就麻煩了,沒人策劃方案還是得繼續鬥爭啊!於是隻能硬著頭皮上,繼續找事攻擊張說一黨。

張說這邊雖然略有損傷,但畢竟已經緩過氣來,所以其黨徒也不甘示弱,予以猛烈還擊。

由於雙方都沒有高手助陣,所以打的雖然很熱鬧,但是沒有一次是命中要害,隻能說是一場混戰。

這邊打的熱鬧不打緊,那邊有一個人卻受不了了,他就是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在下麵這群人幾天一個奏章,互說對方不是的騷擾下,感到很是煩悶。他想,再這樣下去我正事還幹不幹了,幹脆把你們全調走省得心煩。

於是,開元十五年(公元227年)二月,皇帝下令,命張說致仕(退休),崔隱甫免官侍母(其實就是免職,說好聽一點回家孝順母親),宇文融出任魏州刺史,三個人同時離開朝政中心,李隆基終於可以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了。

張說、崔隱甫都已經不當官,所以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但宇文融出任魏州刺史卻不是一般的外放那麼簡單,乃是皇帝精心的安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