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奐是誰呢?他此時任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兼河西節度使,是在一線對抗吐蕃的統帥,李隆基者這樣說也很合理,張說無法反駁。
張說退出來後,對侍中源乾曜說:“王君奐有勇無謀,一直想要打一場大勝仗來求功,如果和解,他的想法就無法得逞了,我料定他會跟皇上請求一戰。“
張說料的沒錯:王君奐晉見李隆基時,果然向皇帝請求跟吐蕃一戰,他保證一定可以取勝。
張說沒料到的是,王君奐打贏了!
開元十四年冬季,吐蕃大將悉諾羅恭祿攻擊大鬥穀(今甘肅省山丹縣南邊),挺進到甘州(甘肅省張掖市),掠劫當地百姓,在搶奪了許多牛羊後,向南撤退。
這是唐軍布下的一個陷阱,唐軍知道敵人要來,故意放他們進來搶劫。事實上,唐軍早就派人從小路繞道進入吐蕃國境,在吐蕃軍隊回程時必經路上,放火把沿途的草木燒光。這時候是冬季,草木幹枯,一點就著,一下子就把大片的草地燒的寸草不生。
吐蕃軍攜帶大批的戰利品,興高采烈,準備從原路返回。不料這時候天降大雪,吐蕃軍隊很多人凍傷甚至凍死,好不容易抵達積石軍(現在青海省貴德縣附近)附近,準備向西,繼續前進時,卻發現沿途草木已經被唐軍焚燒殆盡,戰馬無草可食,餓死過半。吐蕃軍於是命令主力部隊輕裝騎乘剩下的戰馬迅速穿過青海湖西行,殿後部隊帶領輜重牛羊沿大非嶺(今青海湖南山)北麓緩緩前進。
卻說唐軍設好局後,王君奐率軍從涼州南下,另外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都督張景順率軍向西,兩人合軍。當聯軍達青海湖時,湖麵已經完全結冰。於是踏冰渡湖到達青海湖西岸,準備全殲吐蕃。不料吐蕃主力部隊已經遠離,隻剩下殿後部隊。自然不是唐軍的對手,吐蕃軍被擊破。大量軍用物資及牲畜,被唐軍擄獲。
此次戰役,唐軍在戰略上的布局很好,但戰術執行不力,所以未能逮到吐蕃軍的主力,所以這一場勝利是要打折扣的。但王君奐仍然上奏這是一場大勝,李隆基看到奏章十分高興,因為宰相們都反對打仗。隻有他堅持,結果取得一場大勝(皇帝自己是這麼認為的)。李隆基下令擢升王君奐為左羽林大將軍,並加授其父親王壽以少府監(從三品)的名義退休,作為對王君奐的獎勵。
不過張說在軍事上的見解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王君奐確實不是一個真正一流的將領人才,他前一次的成功有運氣的成分。
開元十五年九月七日,吐蕃大軍再度發動攻擊,大將悉諾羅恭祿直接越過祁連山脈,進攻位於河西走廊最上端的瓜州(甘肅省安西縣。此處距離甘肅新疆交界處不到兩百公裏),攻破,並生擒瓜州刺史田元獻及王君奐的父親王壽(距離王壽被封少府監不到一年。諷刺!),然後南下又攻陷玉門軍(今甘肅省玉門市),然後把在玉門俘虜的和尚放走,讓他們回到涼州,轉告王君奐說:
“將軍平常自認為自己忠勇無敵,現在機會來了,請率軍跟我們吐蕃決一死戰,上報國家,下救自己的老父親。如何?”
對吐蕃人的挑釁,王君奐這次成了龜孫子。隻能登上涼州城牆,望西哭泣。竟然不敢出兵。
吐蕃軍隊的另一支部隊在將領燭龍莽布支的率領下攻擊瓜州西邊的小城常樂縣(地今不詳),縣令賈師順率領駐城軍隊固守,吐蕃軍無法攻下;而此時悉諾羅恭祿已經攻破瓜州,於是回軍一起攻擊常樂縣城,一連猛攻十餘天,無法攻下,吐蕃軍隊精疲力竭,派人告訴縣令說:
“常樂孤城,沒有援軍,勢必陷落,不如投降來換得的一城軍民的安全。”
賈師順拒絕!
吐蕃軍於是再攻,仍然無法攻下城池,就對城池的守軍說:“既然不願意投降,你們把城裏的金銀珠寶送給我們,我們就退兵。”
賈師順命守城士卒脫衣相送,悉諾羅恭祿知道城中窮困,沒油水可撈,遂班師,臨走前,摧毀瓜州城池。(脫衣相送這一段真是既好笑,又悲哀;一方麵顯示中國人苦中作樂的精神,一方麵也讓我感覺中國人其實不乏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