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光庭的做法就跟我這位朋友有異曲同工之處,他為官員的升遷,製定一套很嚴格的標準,其核心主要是年資,每年升一級,級數沒到,很難升官。級數到了,十之*有機會升官,更要命的是,隻要官員不犯法,就算表現的很平庸,也可以熬資格,做到相當品級的位置。
這套辦法出來,一些才能平庸,幹了幾十年升不上去的人,大為高興,稱這套辦法是“聖書”,而原本有才能有抱負的人則崔頭喪氣。尚書右丞相宋璟平常已經不管事,這時候也看不下去(記得嗎?宋璟幹過很長時間的吏部尚書,所以深知問題嚴重性),提醒裴光庭不可以這麼幹,但裴光庭聽不進去,所以這套妨礙創造力,阻止人才提升的辦法,就被正式實施了
在現在社會看起來是有道理的,張說也是這麼認為的,但要知道我國在技術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政治體製早熟,所以隻能實施簡單均一的管理模式。
宋朝采用募兵製的後果大家都知道,財政負擔很大,糟糕的還打不贏別人,為什麼?值得深思,很多人認為主要是不重用武將,我覺得是建樹不見林,原因絕對不隻是這樣。
明朝為何實施保守後退的政策,因為看到宋朝這種方式沒有出路!
然後很多人說宋朝以後因為理學發達,所以文化保守,這句話我是不認同的。
文化是組織與社會的反應,是有組織的結果才會產生文化的結果,明朝組織趨於保守,文化自然也保守。
為何組織要保守?這才是我們要花時間去了解的,這是我個人對曆史的了解。
還好裴光庭沒多久後就翹辮子了(開元二十一年),他死了之後。這套被垢病的方法也逐漸被推翻,而裴光庭因為實施這套法案,還差一點死了都不得安生。
裴光庭死後。朝廷按照慣例要給大臣諡號。太常博士(管祭祀的)孫琬建議說:“裴光庭出爐這套晉升辦法,隻憑年資升遷。喪失鼓勵人才的精神,建議給諡號”克“。裴光庭的兒子聽到,想說這樣我老爸的一世英名就毀了,上書力爭,最後皇帝裁決,用”忠獻“當諡號。雖然免去惡諡號,但就這麼一件窘事,社會觀感已然不佳。
這時候。朝廷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蕭嵩成為首席宰相。蕭嵩這個人,在軍事上是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才學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而且是朝野皆知,因為他有一件知名的糗事。
很早以前蕭嵩還在當中書舍人的時候,李隆基想要提拔蘇頲為宰相,要找人寫詔書,這時候已經很晚了。就找當值的蕭嵩進來擬詔書,蕭嵩搞了老半天把詔書擬好了,李隆基一看。中間有一句話,稱讚蘇頲是國之瑰寶。李隆基就說:“這不太好吧!蘇頲的老爸叫蘇瑰,在詔書中不應該出現他父親的名諱。”於是就離開讓蕭嵩留在原地更改。
過了好一陣子,皇帝想說蕭嵩應該改好了,就走過去看蕭嵩改的怎麼樣,隻見蕭嵩坐在席子上,汗流浹背,其它文字就沒變,隻把“國之瑰寶”改成了“國之珍寶”。蕭嵩告退後。李隆基草稿紙扔在地上說:“真是白白生了一副好外表!”左右侍從都忍不住笑起來,從此大家都知道這一位“國之珍寶”的蕭嵩。
在朝廷宰相人才不及的情況下。對一位有野心的有才能的人,那真是出頭的良機。這個人就是李林甫,時任吏部侍郎。
李林甫是唐朝宗親,其曾祖父李淑良是李淵的堂兄弟,算起來李林甫的輩份還比當朝皇帝李隆基(玄宗)高了一輩,但李家在北周、隋朝就是大族,人口眾多,到李林甫出生時其與皇帝的宗族關係已經很疏遠。
無論如何,皇室宗親的身份還是讓李林甫在找第一份工作有了基本保障,透過其舅父薑皎(時為李隆基的秘書監)的安排,當上了千牛直長(禁衛軍初級軍官)。在這裏,李林甫對宮廷的複雜的人事關係了解的更透徹,也發現一件事,如果說朝廷是皇帝的辦公室,宮廷就是皇帝的家,皇帝在朝堂上必須一本正經,但在宮廷中就會放下心防,展現其本性。所以透過宮廷的人來了解皇上的想法、喜好,並進而影響皇上,才是事倍功半的好方法。這一點體認,對其未來在跟政敵鬥爭時掌握製高點(皇帝),並進而無往不利,起了決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