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吳越大帝】(1 / 3)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四川,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為帝,也就是唐肅宗。肅宗雖然稱帝,政務卻不敢自專,每次任命宰相,總要派人到四川向父皇報告。一次,肅宗向他報告自己任命房琯為相,唐玄宗便和他寵幸的給事中裴士淹品評道:“這人不是能消滅反賊的人才。如果姚崇還活著,這些反賊不難滅。”房琯後來的表現也證明了玄宗的話的確不錯。裴士淹向來有善於辨識人才的名聲,兩人便開始品評玄宗即位後的曆位宰相。裴士淹提到名相宋璟,玄宗不屑的說:“他不過是裝作正直來博取自己的名聲罷了(彼賣直以取名耳)。”裴士淹又提了十多個人,唐玄宗的評論都非常精當。看來唐玄宗對自己任命的宰相還是非常了解的。當裴士淹提到李林甫時,唐玄宗卻說:“這小子嫉賢妒能,世界上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此子妒賢疾能,舉世無比。)”裴士淹故意裝作不理解的樣子問道:“陛下既然這麼了解他,為什麼還任命他當宰相那麼久呢?”這位四十年的太平天子、曾經的一代明君卻默然無語,許久,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貴花白的頭,臉上則是痛悔交加的表情。

靠女人登上相位

李林甫何許人也?相信隻要對曆史有一知半解的人都會知道,即便對曆史全無興趣的人也應該知道,因為在成語詞典中,口蜜腹劍已經和李林甫牢牢捆綁在一起。而在中國曆史上,如果把奸臣做成排行榜,李林甫絕對可以躋身前三。後人都無比痛恨武則天時的來俊臣,其實李林甫遠比來俊臣壞得多,來俊臣雖然殺了很多人。但毀掉的不過是唐朝社稷地麵上的門窗柱子,以後完全可以修補。李林甫則毀去了大唐王朝的一半根基。

李林甫出身並不低微,相反倒是根紅苗壯。乃是大唐宗室之後。他的曾祖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封為長平王。他的伯父李思訓不僅是開元初年的名將。而且是大唐最有才華的山水畫家,對後世影響也極大。不過到了李林甫這一代,由於不是李淵嫡係所出,爵位的承襲已經停止了,他剛踏入仕途時便隻能委委屈屈當個千牛直長。千牛屬於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禁衛軍。千牛的含義起源於《莊子》的“庖丁解牛”篇,劉宋時謝綽在《拾遺》一書中說:千牛刀,人主防身之刃也。北魏和隋朝都把自己的貼身侍衛部隊定名為左右千牛衛。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部隊。唐朝的很多製度其實都是因襲隋朝,這一點也不例外。對這一官職,《新唐書.職官誌》中注解道:“衛官以上、王公以下高品子孫起家為之”。也就是說這是高等武官和王公貴族的子孫踏入仕途的第一步。這也正符合李林甫的出身。在這一點上,李林甫倒和清朝的和珅一樣,兩人都是從宮廷侍衛開始起步的。

李林甫不學無術,隻是通曉音律。若在現在完全可以做個音樂家,可在當時卻沒有音樂這一行,隻有文武兩途供他選擇,但他在這兩方麵卻都沒有才幹。不過他畢竟是宗室之後,在朝廷中還是有張關係網的。他的舅舅楚國公薑皎就特別喜歡他。四處為他活動,隻是李林甫在品行、學術兩方麵都沒有可吹噓的地方,薑皎為他忽悠了不少人。買賬的卻少,後來在開元初年,李林甫才升為太子中允,這也不過是太子東宮裏不起眼的屬官。盛唐時期朝廷選官製度還是比較健全的。

薑皎仍不甘心,當時執政的宰相是源乾曜,薑皎在多年前曾經向玄宗推薦過他,他也才得以被重用,源大宰相的侄孫源光乘又恰好是薑皎的妹婿,薑皎便托他向源大宰相求懇。因為源乾曜最喜歡這個侄孫。源光乘還怕自己的話沒有份量,特地讓父親向爺爺求情。源乾曜的兒子源潔便對父親說:“李林甫求您把他提升為司門郎中。”司門郎中不過是刑部的一個部門。專管天下二十四道關卡的出入人員的記錄,以及所攜帶的貨物。頗類似於現在的海關和出入境管理部門,是個從五品的中等官職,但在當時,各部侍郎、郎中都是眾人爭奪的清要美官。源乾曜大概也知道李林甫的品行才能,不買這個賬,對兒子說:“郎官必須有優良的品行、卓越的才能和很高的威望的人才能當(郎官須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李林甫的小名)難道是當郎官的材料嗎?”他雖如此說,但薑皎昔日對自己提攜之情還是不能忘,更不能一點麵子也不給,過了幾天,便把李林甫提升一級,升為太子諭德。至此李林甫靠人際關係網也罷,靠忽悠也罷,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在他麵前的依然是一條漫長艱難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