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娘的孩子沒人疼,自玄宗寵愛武惠妃後,就把一腔父愛轉移到壽王身上了。趙麗妃死後,李瑛更是備受冷落(後愛薄),此時他也應該主動讓出太子的位置,就不會有以後的殺身之禍了。可惜他身邊沒有一個好老師。
隨著壽王李瑁的年齡不斷增長,奪嫡之戰也進入白熱化階段。唐玄宗也開始正式考慮是否廢太子、另立壽王為繼承人的問題。他向張九齡透漏自己的心事,張九齡卻死保太子。並且給他擺出一大堆鮮血淋漓的例子:戰國時的晉獻公、西漢漢武帝、西晉晉惠帝以及隋文帝等等,都是因為廢長立幼,引起國家動亂,甚至導致國家滅亡。這些事例唐玄宗自然也是一清二楚,他讀的書也不少。但這事不是用道理能擺平的,否則曆史上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奪嫡之戰了。歸根結底還是漢高祖劉邦的那句名言“終不使不肖子立於愛子之上”。但作為大臣而言,擁護太子、鞏固國本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身為吏部侍郎的李林甫卻毅然投向了另一方。他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表達了自己的忠心:願保護壽王。《資治通鑒》在記錄這一段時又添加了兩個字“盡力”,就是:願盡力保護壽王。
這其實就是向武惠妃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決心:自己是堅決站在她這一邊的,而且會盡死力幫壽王奪取太子地位。保護雲雲不過是種委婉的說法。武惠妃知道外廷大臣多數還是擁護太子的,得到這個消息自然非常高興,也很感激李林甫,從此就在皇上麵前為李林甫說好話。
開元二十一年二月(公元733年),李林甫的頂頭上司、宰相裴光庭病死。宰相的位置就有了個空額。此時李林甫的情婦武氏不再滿足於幕後策劃,而是親自出場。她找到高力士,“銜哀祈於力士。請林甫代其夫位”。這下子高力士可頭痛了,宰相可沒有這麼接班的。他雖然權高勢重。但要直接任命宰相,卻還不敢。但他也抗不住武氏的哭哭啼啼、死纏亂打,畢竟舊主情深,隻好答應替李林甫想辦法,一時也找不到機會。
唐玄宗讓宰相、中書令蕭嵩選擇空缺宰相的人選,蕭嵩考慮了很長時間才推薦尚書右丞韓休。玄宗也同意了,並讓人草寫詔令。高力士馬上把這個消息透漏給了武氏,武氏又馬上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則片刻不停留。一麵上疏朝廷力薦韓休當宰相,一麵馬上到韓休的家裏,告訴他這個消息,並且宣揚這是自己在皇上麵前舉薦的功勞,而蕭嵩推薦的是另一個人(蕭嵩確實是先推薦了一個,被推薦者不肯當宰相,才勉強舉薦了韓休)。韓休第二天得到任命後,對李林甫感激入骨,而對蕭嵩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明白官場上投桃報李的潛規則,多次上書稱讚李林甫有宰相的才能。武惠妃又在宮中竭力相助。唐玄宗也越來越喜歡自己這位疏遠的本家了,便在第二年把他升為黃門侍郎。黃門是唐朝三省(尚書、中書、門下)中的門下省,三省的長官就是宰相。而作為門下省的副長官,離宰相隻有一步之遙了。
第三年(開元二十三年)陰曆五月二十八日,因為李林甫的挑撥,蕭嵩和韓休在相位上爭鬥不休,唐玄宗隻好把兩人一同罷免,任命黃門侍郎平章事裴耀卿為侍中、中書侍郎平章事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三人一同拜相。李林甫雖然是三個宰相中位置最靠後的,但畢竟是進入了朝廷權力的最高峰。促成這一切的隻是一個女諸葛: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