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絆腳石
李林甫雖然成功登上相位,座次卻在最後。當然不會滿足。
唐朝實行多宰相製度,據《新唐書.職官誌》中記載: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共議國政”。這就是宰相的職務了,但卻從來沒有宰相的名稱。《新唐書.職官誌》稱:“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因為唐太宗自己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後來大臣都回避不敢接受尚書令的職務,尚書仆射便成為尚書省的長官。而尚書仆射、中書令、侍中品位崇高,不能輕易授人,所以經常以其他的官職行使宰相的職務,名稱也不同,一般在本來官職上加上“參議得失”、“參知政事”等頭銜。從唐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所謂“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中書令和侍中的品階。後來又有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所以一個人的官銜上如果加有“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就是真宰相。
宰相雖然沒有定員,但一般都是三或四人。唐玄宗開元年間似乎都是三人,但絕不許一個人獨相,防止造成大臣專權。宰相們的辦公地點在中書門下的政事堂,宰相們必須在這裏集體辦公,不能一個人偷偷去見皇上,皇上也不能單獨召見某位宰相,要見時,必須兩個人以上,以免有人偷著打小報告、搞小動作。宰相中以德望資曆最高的人為首,也就是首相,掌執相印。而在李林甫這三人中,首相就是張九齡。
張九齡不僅是盛唐最有名的文學家,而且從政資曆也很高。他少年時登進士第,進入官場,就以才能優異倍受關注,他以校書郎、右拾遺,幾年間便升到吏部的司勳員外郎。當時張說為中書令,對張九齡欣賞備至,稱他為“後來詞人稱首也”,力薦他擔任中書舍人,負責朝廷詔書的撰寫。唐玄宗的文學修養、書法造詣也極高,所以對張九齡不僅欣賞而且器重。
張九齡對李林甫能進自己的宰相班子不僅反感,而且堅決反對,也曾向玄宗明確表達過反對意見,無奈玄宗就是看好了這小子,張九齡想純潔宰相隊伍的美好願望也就隻好落空了。
李林甫並不知道這事,但不管知不知道,張九齡和裴耀卿已成為他麵前的兩塊絆腳石卻是擺在麵前的。張九齡深受皇上器重,裴則是親張派,李林甫想要扳倒這兩個人,也並不容易,在人數上是二比一嘛。但李林甫也有他獨特的王牌,那就是他通過宮中的內線網絡(有武氏和高力士幫忙組建),隨時知道皇上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他也打定了主意:凡是皇上喜歡的,咱就說,就做;凡是皇上不喜歡的,咱就不說,有人說了就要批判。受皇上寵愛永遠比受皇上器重要高出一籌。事實上,他也正是勝在這一點上了。僅僅幾個回合,一代名臣張九齡和裴耀卿就敗下陣來。
爭端的起點還是那場奪嫡之戰。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因為玄宗不寵愛他們的母親、從而對他們也日漸疏遠而口出怨言,這些話都被駙馬都尉楊洄添枝加葉地報告給了武惠妃,武惠妃便日夜在唐玄宗耳邊哭泣,說將來太子即位,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母子。玄宗本就有心廢太子另立,聽到這些,更加惱怒,便決心廢太子、連同鄂王、光王一同廢為庶人,另立壽王。但太子是儲君,廢立太子是國家頭等大事,玄宗自己也不能馬上決定,便和宰相們商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