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雖然假借唐玄宗的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為壽王當太子掃平道路),卻也騎上了虎背,因為他背負了殺害一個太子、兩個親王的血債!玄宗活著時他不會有事,壽王當上太子並在以後即位他也不會有事,反而有擁立大功。但如果別的親王當太子、繼承皇位,就會向他討還這筆血債。人雖是玄宗殺的,但他身為宰相,既不反對,更不死諫,和他親手殺人毫無區別。
按說此時壽王當太子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但可惜天不從人願,武惠妃恰在此時病重了,她每天都作噩夢,夢到冤死的三庶人向她索命。玄宗為她請來許多巫醫,卻都無效,沒到一月就死去了。國家連遭喪事,自然不能馬上行冊立太子的大典,此事也就緩了下來。
武惠妃死後,玄宗的心思不知為何突然變了,不再覺得非立壽王李瑁為太子了,反而覺得可能有更好的人選。對這一變化,李林甫沒有料到,而且也揣摩不透玄宗究竟想立那個王子,若是揣摩出來,他也會隨風轉舵,主動向玄宗建議,以攬擁立太子的功勞。武惠妃一死,他也並不抱著非“盡力保護壽王”的初衷了,隻要太子——以後的皇上是他提議的就可以了。他沒有揣摩透,也不是他笨,或者是他在宮中的關係網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玄宗自己也沒有想好。他既然揣摩不出,也隻能走老路,繼續保薦壽王李瑁。為這事他和玄宗在宮中有過多次密探,因談話內容過於隱秘,沒有在紙麵上留傳下來。
玄宗為此也苦惱了很長時間,他的目光又轉到了一向以忠孝著稱的忠王李亨身上,而且李亨年紀也比李瑁大。符合“立嫡立長”的規矩。他在這兩個兒子中搖擺不定,幾乎猶豫了一年多。他自念年紀也大了,三個兒子在同一天被賜死。而太子還定不下來,所以經常怏怏不樂。飲食也為之減少。還是他身邊的高力士看出了他的心思,問皇上是否禦膳做的不合口味,為何飲食減少?玄宗歎道:“你是我家的老奴了,還不明白我的心思嗎?”高力士說:“皇上不就是為了儲君沒定下來嗎?王子中誰年紀大就立誰,別人誰還敢爭啊?”這就是高力士的高明處,他不會說自己提議立誰,但他說的是誰玄宗也能知道。玄宗這才下了決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六月。正式冊立忠王李亨為太子。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幫助李林甫打通宰相之路的是高力士,但在關鍵時刻卻又給了他一記悶棍。其實高力士幫著李林甫登上相位後,就不僅不再幫他,而且有意和他作對。玄宗有一次對高力士說:“我沒出長安已經十年了,天下也沒有事。我想把政務全交給李林甫,我要修習道術好延年益壽。你認為如何?”高力士委婉勸道:“統製天下的權力決不能借給別人(天下柄不可假人),他一旦借助權力和威嚴形成氣候(威勢既振),誰還敢說一句話哪(孰敢議者)?”玄宗卻聽不進去,麵現不悅之色。高力士知道自己多嘴了。忙叩頭不止,自我檢討說:“老奴被豬油迷了心竅了,說錯了話。罪該萬死!”玄宗見他認錯也就原諒他了。這件事雖沒給李林甫造成什麼影響,卻也說明了高力士的政治立場。
4.別靠我太近
《舊唐書.李林甫》傳稱他:“麵柔而又狡計。”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稱他:“柔佞而有狡數。”意思基本一樣,就是說他麵部表情柔和,見到誰都和和氣氣的,一點不擺架子,但對皇上則是佞,對屬下則是“狡詐又有計謀”。而最能說明他性格的還是“口有蜜、腹有劍”,就是嘴上盡說好聽的,背後卻捅刀子。
他登上首相位置後。深感一切來之不易,最怕的當然也是失掉。但開元以來的宰相都是兩三年一換,尤其是中書令(首相)這個位置。所以他想出了最毒的一個方法。就是把朝臣中有威望而且有可能進入宰相班子的人都排除掉,尤其是那些有名望的士族和文學之士。要做到這一點僅憑首相的職權是不夠的,還要使用“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