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打罵是教育孩子的好...(1 / 3)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馬拉鬆式的長跑,父母的愛心和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最好的考驗。由於多方麵的原因,很.多急功近利的父母把“棍棒教育”看成是教育孩子的靈丹妙藥,他們隻看到了“打一頓”之後的表麵有效,卻忽視了這種教育帶給孩子一生的巨大負麵影響。實際上,教育孩子,父母更應傾灑孩子成長期必須的“陽光”和“雨露”,而不是“嚴刑逼供”。

“大禹治水”的啟示

《史記·夏本紀》記載:堯帝在位時期,人民艱難地生活在洪水泛濫之中,於是,堯命大禹之父鯀治水。鯀用堵塞圍墊的方法來治水,卻忽視疏洪導水,故“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終死於羽山。後來,舜繼承了帝位,命大禹承父業治水。大禹吸取先父治水失利而受誅罰的教訓,總結經驗順自然規律:修堤築壩,攔堵洪水;又疏通河道,引水入江,導洪入海,用疏導加攔堵的方法,把洪水治服,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大禹治水的故事哲理頗深,其中采用的疏堵方法,至今仍然被人們沿用著,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鯀治水之所以失利,隻緣其隻“堵”不“疏”,死擋硬抗;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則由於他能夠做到“疏堵”結合,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洪水運動是自然產物,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人們僅憑主觀願望進行“堵塞圍墊”,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順其自然,疏通河道、建造堤岸,就能獲得成功。治水如此,其實辦理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大到治國,小到治家,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大禹治水給父母的啟示就是“堵疏結合,標木兼治”,這同時也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堵與疏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堵是疏的前提和保障,沒有堵就談不上疏,堵不住就疏不開;而疏是堵的目的,疏不開、疏不好也就不可能真正堵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林曉的爸爸奉行“嚴父出孝子”的鐵律,他不僅自己嚴格要求,同時還製定了嚴格的規矩讓林曉遵守,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就必須受到懲罰。每當林曉趴在床上挨板子時,就死死咬住衣角,心中的怨氣越積越多。結果林曉不但功課開始不好好做,成績也直線下降,慢慢開始跟爸爸對著幹。

而林曉的同學,路湘的爸爸則倡導民主教育。當路湘有了功課上的煩惱,爸爸總是最先安慰他,即便是某次考試沒考好,或者犯了生活上的小錯誤,路湘的爸爸也總是以勸導為主,批評為輔地教育孩子,家中充滿了愉快的民主氣氛。正是這樣和諧的家庭環境使路湘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他不僅成績優異,還把爸爸作為自己最崇拜的人記在日記裏——“是爸爸的愛讓我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采用的方法大多是堵一一如事例中林曉的爸爸對林曉的強硬手段,這就是棍棒教育。用最直接、最強硬的方式做教育工作,以打罵來使孩子走向正軌,這就像傳說中大禹的父親一樣,隻會讓問題越積越多,最終導致崩潰。

因此我們建議父母學習大禹的經驗,采用路湘爸爸的做法,除了一定程度上用強硬的規則來規範孩子,同時也需要用理性和道德來疏導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而不是一味“堵”孩子。

打罵孩子是教育的下下策

中國自古對孩子的教育就信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類似的老說法還有“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老子打兒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樹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過”……這些傳統觀念流傳到今天,不僅形成了中國父母管教子女的不成文規則,而且演變成了自有一套理論的教育方法,即所謂“棍棒教育”。它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恨、失望與期望、悔與怨等多種複雜情感,而形式上並不局限在“棍”和“棒”上,打、罵、諷刺、挖苦,甚至冷暴力都可以歸結為棍棒教育的一種。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遭遇打罵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該不該受罰,而是有些父母認為這種方法簡單方便、“見效快”。孩子回來晚了,把水潑在地上了,作業做錯了,試考砸了,上課沒注意聽講……都可能成為父母打罵孩子的理由。調查顯示,有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使用“打一頓”的方法。相信“打一頓”更管用的家長,在農村多於城市,爸爸多於媽媽。在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全班43人,隻有一個學生沒有挨過打。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行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得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但該規定沒有對父母體罰子女做出禁止。

2005年廣東省進行的“反對對兒童的暴力”調查顯示:

54%的兒童反映被徒手、棍棒、皮帶打過。

76%的父母、52%大學生、59%初中生認為:體罰與成才有因果關係。

81%的父母認為“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可以體罰”,48%的父母讚成“隻要不過分,父母就可以打罵孩子”。

48%的父母、37%的大學生、29%的初中生讚同“大人打罵孩子總是有理由的。

可見,棍棒教育已經滲透進我們的曆史、文化、生活中,更多的人認為“隨便打孩子幾下”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而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棍棒教育一直是父母對付孩子的不成文教條,“不打孩子怎麼行”。

實際上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在對孩子的教育手段中,還有很多更有效更民主的教育方式,比如當前教育家提倡的“賞識教育”,通過欣賞孩子、表揚孩子的方式來激烈孩子變得更好,從而達到健全孩子身心、培養孩子成才的最終目的。

冰冰的爸爸曾經也是“棍棒教育”的堅決擁護者,尤其當冰冰開始玩網絡遊戲後,他每天一看到孩子玩遊戲就要大打出手。結果則是鬧得家中氣氛經常降至冰點,父子關係越來越疏遠,隻要冰冰一見到爸爸就把牙齒咬得“咯吱咯吱”的。

冰冰的爸爸越來越感覺到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隻會讓孩子越來越恨自己,於是他去請教一位知名的教育專家,第一次聽到“賞識教育”這樣的名詞。

他開始翻閱書籍,尋找教育孩子的方法,並從自己開始改變。

冰冰逐漸發現,爸爸看到他在玩遊戲,不再劈頭蓋臉痛罵他了,而是限定他玩遊戲的時間,如果他做到了,爸爸還會用粗糙的大手摸摸他的頭。

當他犯了錯誤,爸爸不再給他耳光,而是語重心長地幫他分析犯錯的原因和避免犯錯的方法。

當他戰戰兢兢把才考了80分的數學成績單給爸爸看時,不再被爸爸數落和挖苦,而是聽到爸爸說:“這道應用題是個拐彎題,真沒想到你能做對,看來你也是用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