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打罵是教育孩子的好...(2 / 3)

在這些有意無意的誇獎中,冰冰反而開始自我約束,不再貪戀網絡遊戲,為了不讓信任自己、愛著自己的爸爸失望,冰冰真正開始踏實地學習,變得越來越好。

冰冰的爸爸的轉變恰好證明了棍棒教育的蒼白——打罵孩子是教育的下下策,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對親子關係造成了不良影響。作為父母,更應該吸取優秀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不僅是父母的職責,也是對孩子最直接的關愛。

為什麼棍棒教育如此盛行

到底是什麼促使這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拿起棍棒用暴力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小寶貝呢?當看到孩子委屈的號哭和充滿怨恨的眼神時,難道打孩子的父母不心疼不心悸嗎?無數父母表達過這樣一種情感:“打在孩子身上,最疼的人,是父母啊!”這種理由使得父母感到自己是用心良苦,而且“長痛不如短痛”,為了孩子的將來,棍棒教育是必須的。但孩子的委屈和被打罵的那一瞬間的感覺,隻有被打罵的孩子才能感受。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父母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埋怨孩子,把過錯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不得不動手的,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承擔,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父母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父母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1.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育觀念對許多為人父母者仍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罵是愛,氣極了,拿腳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2.父母受自己父母的影響

有些父母自己小時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罵,於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時繼承了上一輩的“光榮”傳統。盡管他們也深知被父母打罵的滋味,心裏也曾產生怨恨、反抗,但畢竟自己已長大成人了,於是就糊裏糊塗地把打罵當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種順理成章的行為。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父母就直接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方法——一隻憑自己的喜惡去管教孩子,一旦孩子在生活中脫離了他所認知的軌道,他就會采取自己最熟悉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會受到打罵處罰。

3.父母懶於思考其他教育方法

有些父母覺得教育孩子是個“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有了問題,就直接動手,特別是脾氣暴躁的父母更會容易這樣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用棍棒來處罰孩子。

4.父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理想

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會生活中相對不如意,往往會把全麵操控孩子作為一種逃避和滿足,甚至把自己在社會中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等。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父母就容易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當父母對自己生活不滿或工作的期望無法達到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願望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父母滿意,那麼父母多半會打罵孩子。如果父母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那麼教育孩子對他們而言就是很沉重的一個包袱。

5.棍棒教育經常能在短時期顯示出其巨大的威懾力

沒有人喜歡挨打,當孩子挨打後,很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因為“恐懼”而不再忤逆父母,小心翼翼地在家中生活。這樣,父母就認為棍棒教育產生了作用,當成屢試不爽的法寶。隻有當棍棒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逐漸浮出水麵,他們才知道後悔。

體會和透視孩子被打時的心理

父母打孩子往往出於一時衝動,大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但如果經常打孩子,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後果——使孩子產生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兒童心理醫生認為,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恐懼

性格怯懦的孩子經常挨打,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如果孩子經常挨父母的打罵,就會從心裏對父母產生恐懼和疏遠,不論心裏願不願意,都不敢違抗父母的命令,隻有乖乖服從。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唯命是從,精神壓抑,將來在學習上、工作上抑或其他事情上都會很被動。

憎恨

孩子挨打的時候,沒有心裏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有的孩子還會用故意搗亂以示反抗,存心讓父母生氣。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認錯,越加倔強固執,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加水火不相容。

自卑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心理,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自認為“低人一等”,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會導致一事無成。這樣的孩子性格孤獨、沉默。

逃避

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不敢回家,深夜還在路邊徘徊;為了逃避挨打,隻好暫住在同學家裏,害得父母徹夜尋找;為了逃避挨打,他們甚至離家出走,釀成不必要的悲劇——而這,還僅僅是最表層的行為。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們會開始逃避更多的事情。比如,為逃避自己的錯誤而隱瞞實情,為了逃避責任而不擇手段,為了逃避恐懼而封閉自己等。

無助

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因為在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被父母打罵的隻有他自己,孩子心裏會覺得在自己受苦的時候,沒有人能來幫助他,從而產生無助的感覺。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挨打並被圍觀的孩子越發覺得整個世界隻有自己最孤獨,對周圍的人產生不信任感。這種負麵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生活,這樣的孩子不擅長與周圍人交往,害怕受傷,性格壓抑。

暴躁

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家裏挨父母打,到外麵他就打別的孩子,特別是比他小的孩子。實際上,父母打孩子是起了一個壞榜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