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打罵是教育孩子的好...(3 / 3)

說謊

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了錯事,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就開始說謊,被父母發現後,有可能打得更重,那麼下一次孩子就更不敢說實話。如此造成惡性循環,養成說謊的惡習。有的父母打了孩子之後,還硬要孩子“認錯”,以檢驗教育的效果。這樣做,孩子明明心裏並不情願,但不得不口是心非地“認錯”。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陽奉陰違的惡習。

棍棒底下真的能成才嗎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也是被打出來的,比如被稱作“百年出一人”、“世界鋼琴王子”的郎朗。

郎朗的父親郎國任曾因為郎朗回家遲到了兩小時而打罵孩子。不僅如此,郎國任越打火氣越旺,他拿出一包藥放到兒子麵前,惡狠狠地說:“你彈不好琴,別活了,你死了吧!要麼跳樓,要麼吃藥,你選一樣吧!”郎朗眼裏充滿了委屈和絕望:我為什麼要死?我沒有錯!這個9歲的孩子把藥片朝牆上狠狠摔去,用頭朝父親撞去。

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兒子傅聰現在也是一位國際級的鋼琴大師。傅聰幼年也是被父親逼迫著學習鋼琴,傅雷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厲,他在樓上翻譯作品,孩子在樓下練琴,中間稍有停頓,他下來抓著兒子的頭就往牆上撞。

萬幸的是,這兩個被打出來的孩子成才了,可是被打成才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這些好的結果是不是真是打出來的呢?如果不打,這個孩子會不會更好?那些由於小時候“挨打”而進了監獄的人又該做何解釋?……

現今的教育強調按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來培養孩子,而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否則會對孩子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但是很多人卻說,那是外國人的一套,不適合中國人,隻有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老祖宗的家訓,才是最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方法。

家住廣州的老趙也是這麼認為的。老趙小時候就經常挨父母的打罵,現在經營著一家房地產公司,也算事業有成。老趙經常對人說,孩子不打不成器,他能有這麼大的基業,都是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管教,是打出來的。因此他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嚴格要求,雖然家境殷實,但卻從來不慣著孩子,隻要孩子做錯事就會遭到老趙嚴厲的懲罰。偏偏老趙的孩子小趙也是個強脾氣,總是不服打,成績也越來越不好。小趙不願意回家,與父親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因為他總是聽到爸爸責罵自己:“你怎麼學習就是學不好?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兒子!”

終於有一天,老趙回家後發現茶幾上留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爸爸,你總罵我沒出息,總因為我成績不好打我,我覺得在這裏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所以決心出去闖蕩天下,我要開一家比你這家還大的公司給你看!”

一年後,老趙在湖北某城市的工地裏找到了自己麵黃肌瘦的兒子,小趙說什麼也不肯重新拿起書本回到課堂。他求爸爸放過自己:“你別打我,我好好幹活還不行嗎?求求你別讓我學習了,我真的學不好!”

當老趙看著兒子恐懼的眼神時,他感覺讓兒子成才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了,他困惑了,打,難道錯了嗎?

打,對頑皮的孩子似乎有一定的作用,但孩子受到的心靈創傷卻是難以彌補的,造成其自尊心的嚴重損傷。打孩子有五大危害:有的孩子越打越“皮”,從逆反、對抗發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棄;有的孩子懾於父母的壓力,表麵服從,內心不服,索性“好漢不吃眼前虧”,養成了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的不良習慣;有的孩子產生絕望心理,對父母記恨報複;父母對孩子動輒打罵,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經常挨打不僅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在行為上也是給孩子的一種攻擊性示範;父母打孩子,很容易喪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未成年的孩子可塑性很強,同時也已經有了自主意識。當他們“不聽話”時,父母最好先考問自己讓孩子“聽”的“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自己一廂情願。另外,當孩子出現某些不良行為時,如果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循循善誘地引導、娓娓道來地教誨,加上對行為的強化訓練,就一定能使孩子於點滴之中將正確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自身的習慣。孩子獲得的不是皮肉之苦帶來的消極被動的警醒,而是深嵌於心靈深處的做人感悟。

做花園“園丁",還是做“行刑隊長”

家,是讓人感到溫馨、充滿愛和幸福的地方,是讓心靈停靠的港灣,然而,因“打罵孩子”這一行為的存在,這一份和諧被打破了。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常見、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時代在變,家教觀念也在更新,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父母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世界著名教育家愛德華教授認為:父母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負麵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感情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父母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其他有效的教育方法。

其實,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育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家教高手。所以,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的知識。那麼,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呢?很多學者都做過調查研究,在此方麵,美國學者尼赫茨為了弄清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究竟有什麼要求,調查了十萬個孩子。在他的調查結論中,有10條最為孩子們所看重: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有客人在場,不要數落孩子,應多讚揚;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問的關係;

6.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予以答複;

8.在孩子的朋友麵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以上10條要求,既有孩子對父母要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方麵的要求,也有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如果父母還希望更具體地學習“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方法,那麼請參考本書第四章提出的“不打不罵”教育方法。當你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