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傳奇之謎 第七章(4)(1 / 1)

離龍王廟行宮不遠的北邊有兩座小廟,一為佛家,供觀音,稱觀音堂;一為道教,供天後娘娘,稱惠濟祠。因道姑和尼姑都是女人,老百姓便統稱兩個都叫奶奶廟。龍王廟行宮被糧食部門征用後,汗牛充棟的經卷、碑帖都被運到了這裏存放,當時奶奶廟正殿和兩屋中都被塞滿,無人過問,四周的農戶起初都去扯回來當手紙,因為多是宣紙,毛邊紙,紙質綿軟,所以很受歡迎。後來漸漸發展扯回燒鍋,火旺而無煙,村民爭先效仿,日久天長竟然一空,街頭村老會計某人一日做賬,因無演算紙,想到奶奶廟拿些經本,打算備用,可是一開門才知已是空空如也。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宿遷市文化部門在著手對龍王廟行宮進行建國後第二次搶修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龍王廟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尋工作。文博人員通過開座談會,拜訪知情者,下田頭進農戶調查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1997年夏,在調查過程中,一個姓蔣的民間鼓樂藝人提供了一個線索,他在附近某鎮的農具廠廠長家吹喇叭時,曾看過一座鐵鼎,鼎上的銘文表明這是皂河龍王廟的遺物,該廠長自稱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皂河鎮賣給該農具廠的。文博人員非常興奮。須知當年龍王廟行宮的鐵鼎可算是宮中一絕,它以精鐵鑄就,兩米多高,狀如玲瓏寶塔,雕龍刻鳳,多層飛簷、鎏金寶頂,如果真能追出下落,無論是從文物保護角度,還是行宮曆史資料的研究角度,都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得到了有關部門同意後,文博人員決定正麵接觸該農具廠廠長。幾次談話,那廠長卻一口咬定從未見過什麼千斤鐵鼎,並帶著文博人員在廠區巡視了一番,的確不存在此物。

文博人員並不氣餒,決定主動依靠當地的黨組織,對該廠長加強國家文物法規知識的教育,經反複宣傳,耐心說服,該廠長終於承認自己的確藏有龍王廟行宮的一件鐵器,這是自己買斷農具廠產權以後,從農具廠倉庫中搬回家的。但這件鐵器絕不是文博人員所說的千斤鐵鼎,隻是一個狀如鐵盆的東西,因為不認識就馬虎地稱之為鼎。該廠長從家中搬出此物。這是一個直徑二尺左右的大型鐵磬,呈盆狀四壁鑄有銘文,為光緒年間皂河龍王廟方丈緒銓監鑄。文博人員試著敲擊一下,音質悠長舒緩,非常優美,可謂保存完好。所有的文博人員都十分高興,那廠長親自開了卡車,運著鐵磬,回到它闊別了40年的龍王廟行宮。

1983年,省市有關部門對皂河龍王廟行宮進行了解放後首次大搶修,這個新聞在報端公布不久,當時的宿遷縣文化部門就收到了一封來自上海閘北區的信,寫信人自稱解放前在龍王廟行宮裏做和尚,解放後還俗,到上海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寫信之時,已退休在家。

這名退休工人在信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宿遷第二次解放的前夕(即1948年6月),當時做小和尚的他奉命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將廟內方丈珍藏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禦筆真跡、幾大包聖旨,和一些當時認為價值較高的字畫、賬本等物品全裝入箱中,埋入地下。信中指證,埋藏的地點是在後大殿內樓梯拐彎處的正下方,靠牆邊向裏第9塊磚底下,中心深度五尺到六尺左右。

閱信後,縣宣傳部和文化部門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個無稽之談。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人們頭腦中“左”的東西仍在占據相當位置,另一方麵,文物意識淡漠,認為此事即使是真的也不過是一些“封建糟粕”而已。但當時有一位負責新聞科的同誌卻留了心,他會同了當時負責文博工作的圖書館長,一同來到實地考察。令他們失望的是,後大殿早已麵目全非了。原大殿是重樓結構,但二樓被解放初期糧食部門拆掉,已不存在樓梯,所以樓梯拐彎處就無從找起。另外,地麵上早已打上了厚厚的水泥層,第九塊羅底磚就更無法確認。最重要的是:當時殿內滿滿地貯存了幾百噸糧食,想見到地麵都不可能,更別提挖五尺六尺了。所以,他們二人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