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一直都把河工、水運看作國家頭等大事,而祭祀河神則被認為是水運暢通、禦災捍患的必要保障。在運黃兩河的沿線,祭祀河神、水神、龍神的祠宇很多。但其中規模最大的則是皂河龍王廟行宮,該廟始建於明初,清以來逐代增飾。清帝多次親臨祭祀,廟中原有的匾額、碑刻、書畫多出自清帝之手,各殿中供奉神祇的陳設用具,無不遵循皇帝禮製,爵、豆、觚、尊,三設六供,一應俱全。一切銀器、銅器乃至瓷器、玉器均為朝廷禦賜,其它的木器、雕像、石刻、清供用品,其數量之豐,工藝之精,無不流光溢彩,精巧奢麗,遠非一般民間廟宇所能比肩。
隨著清朝皇帝多次臨幸,加上歲時祭祀封賞,龍王廟行宮的珍藏不斷增多,有些在今天看來價值連城的東西,在昔日行宮中都司空見慣。據行宮中最後一任方丈戒明和尚回憶,當時各殿神祇前供奉均用銅製宣德爐,總數不下30個,按現在拍賣價格,每個宣德爐均在10萬元以上。除正殿神像之外,僧人齋舍內供奉的都是一兩尺高的鎏金銅佛,這種銅佛的價格如今約在30萬元左右,至於各種官窯瓷器,包括戒明在內的和尚們還俗以後,還都保留了許多,作為農家盆罐,而一件官窯青花瓷,如今賣上百萬元已不是新聞了。另外像乾隆帝五次題詩的真跡,康熙、雍正所題的匾額、楹聯、讚語,加上曆年所接聖旨、禦賜藏經計二百餘件,俱由方丈親自珍藏。
今天,站在這些金碧輝煌的殿閣樓台前,依稀還是往昔的香煙繚繞,而數百年的滄桑,已讓繁華落盡,那些曾經讓我們驕傲和景仰的文化遺產,那些琳琅滿目的珍藏,大部分都已散布流失在一個個噩夢裏,僅能憑著當地老人的回憶、蛛絲馬跡的線索來追尋那些撲朔迷離的寶藏遺存。
民國初年,社會動蕩加劇,行宮幾遭兵匪,如1929年,國民黨嶽繼竣部隊來宿鎮壓刀會,燒殺搶掠,肆無忌憚地搶劫走行宮中文物無數,其中一個營長還看中了龍王廟下院慈善堂中供奉的一尊大型玉佛,指示手下將其抬走,誰知抬到鎮中火神廟附近,卻怎麼也抬不動了,鎮中父老乘機求情,並說玉佛顯靈了,不願離開皂河,那軍官有些害怕,隻好作罷。而那玉佛一直放在火神廟裏,解放後火神廟一度成為文化活動中心,有人將玉佛放倒,坐在上麵拉琴唱歌,後又被人掀翻到廟內池塘中。鎮衛生院在此成立後,又在池塘處墊土,蓋成了宿舍。
土改後,龍王廟行宮的廟產湖田全被分給農民,僧人們坐吃山空,更加變賣廟中各種文物古董,當時廟裏一件紅木條幾,隻賣2~3元錢,一把硬木太師椅還不到1元錢。廟周圍的農戶中至今仍保存著當年購的木器家具。
在此期間,最令人痛惜的是乾隆龍床的被毀。在臨被趕出廟門的那個冬天,戒明方丈和幾個小和尚到處找不到燒火的柴禾了,能燒的已經燒完,總不能拆殿上的檁條吧,於是戒明隻好狠狠心,親手將龍床從後宮牆上取下(原來龍床是掛在後宮牆上的),用斧頭劈開,當柴禾燒鍋做飯了,戒明生前每憶至此,自己也歎惜不已,據說那龍床極其熬火,做了近十天的飯才燒完。這和後來廟裏的大禹王神像的遭遇是一樣的。“文革”前後,神像全被摧毀,泥塑的被搗掉,石雕的被砸碎,木刻的大禹王神像也被拉下神壇,用斧頭劈壞,扔到了街東村部,村部冬天開會,天冷便劈一塊神像來烤火,據說一燒滿屋香氣,一直烤了一個冬天才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