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傳奇之謎 第七章(2)(1 / 1)

通過對上述遺址和殷墟的研究,武王伐紂的年代框架就集中在了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1020年這30年之間,時間誤差一下子縮小了。另外,鑄成於武王伐紂第8天的利簋的發現,又為確切年代的考證提供了一個重要支點。

根據前一階段的成果,天文史學家江曉原開始具體研算當時的天象。他把史籍中的16種天象都找出來,從中選出7種可靠的、可以用於計算的天象進行推算,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武王克商發生於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但是這個結果卻與其他專家通過金文排譜得出的結論不同,準確的年代應該是什麼時候呢?夏商周斷代工程組又委托中科院陝西天文台天文學家劉次沅對武王伐紂的天象進行驗算。

劉次沅得出的結論是: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導致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在於二人對月相詞“生霸”、“死霸”的“霸”字理解不同。這個字的本意在西漢時就已失傳,後人有認為“霸”指的是月亮發光的一麵,也有認為是指不發光的一麵。金文學家根據最新發現的幾個青銅器銘文,證實“霸”字是指月亮的光麵。

這時,金文曆譜的研究也已近尾聲,專家們排定,武王的兒子成王繼位的時間是公元前1042年,但因找不到四要素俱全的武王時期青銅器,難以直接推定克商之年。後世學者對於武王克商後的在位年數雖各有說辭,但文獻記述武王克商後的史事,均在四年之內。東漢學者鄭玄在《詩譜?豳風譜》中提出,武王克商後在位四年。日本的《史記?周本記》上也記載武王克商後二年病,“後二年而崩”,正是四年。這個年代值與劉次沅的公元前1046年之說符合,也銜接了金文曆譜的結果,同時與史料中記載的天象也基本相容,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小組一致認定,武王伐紂的時間定為公元前1046年。

按照這個結果,從武王滅商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結束一共是275年。但《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按照這個數據推算,武王伐紂的年代應為公元前1027年,而不是公元前1046年,這是怎麼回事呢?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果是西周總年數為275,而《古本竹書紀年》的結果是257,而如果將時間定為公元前1027年,這和武王伐紂的天象都不契合。因此可以確定,是《古本竹書紀年》的作者把275抄成了257。這說明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果是正確的,古文獻的記載也是可靠的。

在武王克商年代的確定過程中,利簋的發現意義重大,其銘文中記載的天象成為推算確切年代的重要依據,這就決定了利簋無可替代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撲朔迷離的行宮寶藏之謎

清末,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原有的封建綱紀土崩瓦解,北京紫禁城內太監宮女偷竊文玩屢禁不止,故宮文物因而流落民間者多矣。而此時,遠在天邊的宿遷皂河龍王廟行宮,僧人們也屢屢盜取宮中文玩變賣,據稱當時行宮旁經常有古董商人光顧,行宮中珍藏的文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散和毀壞的。

大型古建築群“龍王廟行宮”位於江蘇省宿豫縣皂河鎮,曆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直至清末曆朝修繕、擴建,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氣象萬千,吸引了眾多觀者。然而,遊客們每每在讚美它壯觀之餘,對於該行宮的缺失都會感歎萬千。天災人禍,使這座本應堆金砌玉、滿目繁華的皇家禁苑中,無數寶藏流失湮滅,讓人扼腕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