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傳奇
1976年3月,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南羅村的農民在搞水利建設時,挖到了一個內有大量青銅製品的窖藏,其中就包括利簋。簋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祭祀或宴會時,它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和鼎配套使用。
利簋,又名檀公簋,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圓形,敞口,鼓腹,雙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莊重穩定。以雲雷紋為地,腹及方座飾獸麵紋,圈足飾夔紋,獸麵巨睛凝視。該簋最有價值的是腹內底部鑄的銘文,共4行32個字,開始即為:“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聞,夙時克商。”這與文獻記載中的周武王在甲子日早上出兵伐紂完全一致。銘文還講述武王滅商7天後,在陝西闌師賞賜有功人員,“利(人名)”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的金(青銅)。為紀念這一榮耀,利鑄造了這件簋,用來祭奠祖先、流傳後世。這也是利簋名稱的由來。
利簋銘文中記載的武王伐紂一事,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極其重大的事件。但是,很長時間以來,由於文獻資料的不足,又缺乏實物見證,武王克商的確切年代一直眾說紛紜。由於推算的依據和方法的不同,關於武王克商的年代竟有40多種說法,由最早的公元前1130年,到最晚的公元前1018年,時間跨度長達112年,誤差懸殊。而利簋腹內的銘文內容證實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以及《史記?殷本紀》等文獻關於武王征商、牧野之戰、甲子日恰逢歲星當空等史實的記載,是目前能夠見到的唯一有關武王伐紂的第一手出土文獻史料。它不僅記載了武王征商的史實並與史書記載相印證,同時還記錄了確切的幹支記日以及天象信息,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克商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意義非凡。
另外,利簋是已知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可以作為青銅器的標準器,即通過同樣可以確定年代的器物與利簋相比較,鑒別器形、紋飾、文字、色澤等要素上的異同,確定其他器物的年代和真偽。利簋的方座器形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字體扁長的銘文,也保留有商代銘文字體首尾尖中間粗的特征,堪稱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1996年,我國啟動了舉世矚目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工程集合了曆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等領域的200多名專家,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武王克商年代”的確定。
專家們根據利簋上的銘文記載,首先確定武王伐紂是在一個甲子日,同時還根據其對“歲星”(木星)的記載,通過縝密的思考和科學的論證,製定了兩條途徑:一是通過關鍵性考古遺址的分期和C14測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獻記載的綜合分析,縮小武王克商的範圍;二是在以上範圍內,通過金文排譜和對武王克商的天文學推算,尋找出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後加以整合,選定一個最佳年代。
首先開始研究的是豐鎬遺址,這是周人建都周原岐之後的第二個都城遺址,其時間從先周到西周末。考古學家先為豐鎬遺址劃分了地層,然後將先周末與西周初地層的相關樣品進行了AMS測年,為劃定武王伐紂的年代框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便是研究琉璃河燕國墓地。這是西周貴族召公的封國,是西周最早的分封之一,在此找到了燕國第一代諸侯的墓,意義重大。同樣,天馬一曲村遺址的發現與武王伐紂也有直接的參照關係,因為這裏是晉國的早期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