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傳奇之謎 第九章(6)(1 / 1)

楊仁愷先生比較認同第三種觀點,他認為,從出行儀仗看,主人不可能走在最前麵。抱女孩的中年婦人已經人老珠黃,毫無貴夫人氣質風度,並且位於隊尾,也不可能是虢國夫人。根據敦煌壁畫《張儀潮出行圖》,以及曆代帝王《鹵簿圖》描繪,都是主騎中間偏後,前有開道的,後有墊隊的,這點已成封建定製。所以,中間並騎貴婦中,應有一人是“虢國夫人”。

另有專家表示:盛唐時代貴夫人,往往在臉上塗抹厚脂粉濃妝,而“虢國夫人”個性鮮明,“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從不施濃妝,即使見皇上也不濃妝豔抹。據此,《虢國夫人遊春圖》中處於中心位置、身穿藍衣粉紅裙的婦人,淡掃娥眉不施脂粉,麵容肌膚端莊豐腴,眼神旁若無人,微閉朱唇,顯露出雍容的主人身份。而且她藍衣粉紅裙,配上白色披巾,時裝簡約而飄逸;裙上描金團花圖案和鞋上飾品,顯示出著裝華美;其馬上鞍具樸實無華,透露出主人喜歡自然的個性,應為“虢國夫人”無疑。另外,與之並行、眼睛看著“虢國夫人”的婦人,神情老成多謀,應該是“虢國夫人”的姐姐“韓國夫人”;緊隨其後的是宮女、侍母、侍從官,騎三花馬的侍母懷抱的女孩,便是“虢國夫人”的女兒;而前麵的則是引導官。整個遊春陣容,主仆的坐騎都是宮中駿馬,隊伍等級分明、次序謹嚴,突出了主人的尊貴身份、豪華氣派。

《虢國夫人遊春圖》的原作早已失傳,但在北宋內府《宣和畫譜》中,卻著錄著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12世紀初的北宋宋徽宗時代,畫院興盛,使宮廷繪畫再次出現高峰。當時一位沒能留下姓名的畫院畫家,精心臨摹繪製了現存的這幅《虢國夫人遊春圖》,保持了唐代張萱原作的麵貌和神采,還糅合了北宋畫院雅致、飄逸、明快的繪畫風格,成為融合唐、宋兩代宮廷繪畫的稀世傑作。

1127年,北宋“靖康之難”之際,《虢國夫人遊春圖》與宋徽宗、欽宗一道,被金人掠到北方。六七十年後,《虢國夫人遊春圖》又以交換方式回到南宋,相繼為宰相史彌遠、賈似道收藏。賈似道將《虢國夫人遊春圖》帶回了福建老家珍藏。

到清朝末代時,愛新覺羅?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的庇護,從1922年起,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陪讀的機會,以“賞賜”為名,將字畫、古籍等珍貴文物藏在包袱裏,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存放在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裏,打算以此作為留學國外的資產,這些稀世文物竟多達1200餘件。

1945年8月17日,原本打算出逃日本的溥儀在沈陽東塔機場被俘,他隨身攜帶的書法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也被繳獲,交付遼寧省博物館前身東北博物館,《虢國夫人遊春圖》便在其中,現已成為遼博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