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五十一卷《楊貴妃傳》中也有對楊氏姐妹的記載:“楊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廷,勢傾天下……三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姿……”
杜甫的詩和《舊唐書》中的記載完全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描寫:李隆基取得帝位後,在政治上驕侈,生活上專寵楊貴妃,“君王從此不早朝”,國家大事都交由奸相、宦官掌握,楊家姐妹顯赫一時,每年由皇室賜給的脂粉費用就高達千貫,過著極度奢侈腐朽的生活。天寶十一年,楊國忠做了右丞相,楊氏姐妹聲勢更為顯赫,虢國夫人和楊國忠比鄰而居,姐妹三人常和國忠並轡騎馬入朝,平民不敢正視。
《虢國夫人遊春圖》的主題就是虢國夫人遊春情景的真實寫照。圖中,一個中年太監騎淺黃色駿馬前行,戴烏紗冠,衣物上的駕鳳團花,做工極為精細。其後是一位乘菊花青馬的少女,烏黑的頭發左右分開,梳成兩個發髻,著胭脂紅窄袖衫下襯紅花白錦裙,動作栩栩如生。在少女左略後又一乘黑色駿馬的中年太監隨行。後麵是並排而行的兩騎雄健驊騮,其中右邊的女子雙手握韁,臉龐豐潤,是淡掃娥月不施脂粉的本來麵目,表情凝重而有些蘊藉的意味,鬢發濃黑如漆,身著淡青窄袖上衣,下著胭脂描金花團裙。在其右麵的女子,裝束如出一轍,側麵似有所語。最後為後衛三騎,居中的年紀較大,神態矜持,懷中幼女態度安詳。整幅畫中人物風姿綽約而又豪華耀眼。
此圖雖名為遊春,但畫麵背景一片空靈,沒有任何鮮花、草木,隻是通過畫麵人物從容前往的神態、輕薄豔麗的服飾、駿馬緩行的優美姿態等,讓人體驗到春和景明、鳥語花香的氣息。虛實相映,畫麵在突出主題的同時又給觀者以想象餘地,將虢國夫人的奢侈放蕩生活表現得細致入微,也體現出了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藝術修養及其敏銳的觀察力。
現存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北宋年間臨摹的,因其卷前有金代章宗完顏璟的瘦金體楷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題簽(“天水”即宋徽宗趙佶),所以有專家認為,該畫作是宋徽宗被俘到五國城(現黑龍江省依蘭縣境內)後所製。然而,鑒賞家楊仁愷先生考證後認為,該畫作上沒有“禦製”、“禦書”、“禦畫”等宋徽宗的款識、押印,並且人物畫並非宋徽宗所長。因此該畫作應為當時畫院高手臨摹、複製,而非宋徽宗。
但是,圖中人物究竟哪個是主角虢國夫人呢?據史料記載,楊氏姐妹三人當中,“虢國夫人”最為放蕩不羈,經常騎著宮中禦馬,帶著英俊青年侍從出行。“安史之亂”中,楊玉環被縊死在馬嵬坡後,“虢國夫人”見大勢已去,落荒而逃,追兵將至之時,她將五六歲的女兒扼殺,然後自盡身亡。但《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人物穿著豪華,主仆難辨。因此,關於畫中人物哪個是虢國夫人,多年來一直爭持不下。
有人認為,隊列最前麵穿男裝的是“虢國夫人”;有人認為,隊伍最後一列3人中,抱女孩的中年婦人是“虢國夫人”;也有人認為,行列中間的某個豔妝少婦是“虢國夫人”。這些觀點有一個共同的依據:“虢國夫人”騎著當時名貴的三花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