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傳奇之謎 第九章(4)(1 / 1)

1956年,適逢紀念釋迦牟尼佛涅盤2500周年,中國佛教協會以發掘拓印房山石經作為紀念的獻禮,房山石經的整理工作由此展開。十年動亂時期,一切工作陷於停頓,1975年以後重新開始,並於1985年成立了“房山石經編輯委員會小組”從事編輯影印出版。

其中,雷音洞是工作組清理的第一個對象,這是9個洞穴中唯一為開放式的,一度作為法事活動的場所。經曆一千多年的風雨,洞內殘破不堪,原本鑲嵌在四壁的石經板有18塊已經碎裂,散落在地上;迎麵洞壁的一塊經板上胡亂的刻著“到此一遊”四個字;洞口處竟然用經板的碎片壘起來一個臨時的土坑,破壞現象非常嚴重。麵對這樣的情況,工作組非常痛心,他們請來了最好的工匠,把18塊殘經一一拚接好重新鑲嵌在洞壁上。佛教協會會長黃炳章還傳達了一個命令:凡是在山上發現的殘碑殘石,無論大小,隻要上麵刻有文字的一律編號、拓印,一件都不能少。後來,憑著這些拚接起來的殘片內容,學者們找到了探索整個房山石經的線索。並且得知,《涅盤經》才是房山石經的首部;糾正了過去一直認為《華嚴經》是靜琬所刻的第一部經的記載。

其餘8個藏經洞盡管也經曆了山泉和風沙的侵襲,但石經板依然保存完好。經過清洗,這些打磨過的石料光可鑒人。對山上石刻經的清理、拓印工作整整進行了兩年,考慮到保護石經山文物的原始麵貌,工作人員將山上的石刻經按照原來的位置重新放回洞中,重新封好石門。

石經地穴的挖掘是在1957年夏天進行的,工作人員在山下雲居寺內已被炸毀的南塔塔基找到了地穴的所在,地穴南北長109米,東西寬10米,深5米,四邊築有圍牆,穴內分大小不等的兩室,擺滿了一摞摞一層層遼金時期的經板。地穴石經的拓印工作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完成,文物局還撥款建了庫房以及出土的10082塊石經。

這一萬餘塊石刻經包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每篇經末的題記都注有布施人、布施錢財的數量、要求刻經的篇目和刻經的目的,布施人中有皇帝、大臣,也有商業行會和平民百姓,這對了解當時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都有重要作用。另據史料記載,石經山上還應有一座名為“孔雀洞”的藏經洞,但目前還未發現。專家推測,那些與文獻數據不符、在已出土的石刻經中找不到的石經板很可能就藏身於孔雀洞。

總之,房山石經的價值是多方麵的,在金石書法、政治曆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各個方麵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曆史資料。

《虢國夫人遊春圖》之謎

《虢國夫人遊春圖》是盛唐畫家張萱描寫天寶年間楊氏姐妹奢華生活的一個片段,現存《虢國夫人遊春圖》為宋代摹本,絹本設色,縱52厘米,橫148厘米。張萱生活在唐代最繁榮又是開始轉向衰落的時代,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同時,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的荒淫驕縱亦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有大詩人杜甫的《麗人行》為證: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錳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極穩稱身。就中雲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鞍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蕭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逐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藐,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