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蔣介石在南昌迫使政府大員們俯首就範,並竭盡全力繼續向曆史上的南方之都南京和金融中心上海推進之際,漢口正彌漫著國際大暴動的熾熱氣氛。這裏的民眾還沉浸在北伐勝利和政府遷都武漢的喜悅之中。各機關團體學校除舉行了盛大的集會之外,省市黨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及各軍政治部分別組織宣傳隊,都深入下層作政治宣傳。凡屬交通要道行人稠密的地段,都有人在講演。從一碼頭江漢關怡和園一直到後城馬路,這一條線是英租界與中國地界接壤、華洋雜處、行人眾多之地。宣傳隊就選擇了這一條線作為宣傳講演的重點。在元旦和2日雖然中英雙方發生了一些糾紛,因為幾個印度巡捕與工人運動有聯係,由他們居中斡旋,雙方平安無事。到了第三日,英國新調來幾隻兵艦停泊在英租界江麵,英國水兵全副武裝登陸,在英租界各交通路口駐衛,在江漢關一帶尤多。他們安置巨大木樁,拉起電網,設置機關槍哨位,槍口正對著華界及宣傳站,如臨大敵。行人為之側目,碼頭工人和黃包車工人更是憤慨。
下午3時許,宣傳隊開始講演,雖然秩序很好,但聽眾越聚越多,交通上已成阻塞狀態。英國水兵蜂擁上前,實行驅逐,但群眾不為所動,英兵複以衝鋒姿態,用刺刀向人叢中亂戳,當場殺死海員工會會員一人;碼頭工會會員李大生腹部被刺刀刺穿,大腸流出,危在旦夕;黃包車工會會員方漢山腰部被刺刀刺入甚深;其餘市民被打傷殺傷者共有三十餘人。群眾見狀無比憤激,一時喊殺喊打喊拚人聲震天,幾十個英國水兵陷入十幾萬民眾的包圍之中,一籌莫展。群眾越過鐵絲網,占領機關槍陣地,掉轉槍口,準備向英兵及武裝巡捕射擊。因為這些人從未摸過機槍,不然英國軍警的死傷就很難估計了。經過這一場惡鬥,英國水兵四散奔逃,有的丟了槍,有的繳了槍,有的逃上了兵艦,有的逃進了工部局。正在這難分難解之時,武漢衛戍區派來了一營兵力,進行彈壓,國民政府的代表徐謙、蔣作賓,漢口市黨部代表李國暄、宛希儼,市公安局長張篤倫等同時趕到,向民眾宣示對付辦法:革命民眾與革命政府同心協力一致對外!民憤稍平,才把一場緊張局麵暫時平定下來。當晚各人民團體都召集了緊急會議,商議進一步的鬥爭辦法。漢口市黨部召集武漢農、工、商、學各團體代表在漢口總商會開緊急聯席大會,作了九項決議,請國民政府對英國領事館提出八個條件,限領事於72小時內答複。委員們立刻將這些條件,先口頭向政府陳述。
此時國民政府並未完全遷到武漢,還有一部分要員仍在蔣介石“照看”下的南昌。於是漢口的部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組織臨時聯席會議,代行國民政府職權,很快對英水兵行凶之事發布了緊急公告。
到4日下午7時,國民政府代表徐謙、孫科、蔣作賓等,到新市場召集各人民團體代表開會,宣布政府對於此次慘案的態度與辦法,對農工商學聯席會議提出的八項條件,已決定全部接受,且已由外交部分別進行,故此次對英之交涉,政府與人民完全一致。國民政府外交部已於3日晚向英國領事提出口頭抗議,限其立即撤退英租界之水兵及義勇隊。至4日晨英國領事答複完全照辦,並允許中國軍警入駐英租界。武漢衛戍司令部彈壓事變的部隊,當晚即進駐英租界,駐紮在巡捕房後堆樓內,次晨複增派兵力一個連,由營長一人、黨代表一人統率,在巡捕房辦公。一切軍事與行政事務由黨代表秉承外交部辦理,混亂的局勢暫時被緩和下來。
英國對國民政府的外交方針,最初是采取居高臨下的強硬政策。自1日鬥下來,在中國民眾排山倒海的壓力之下,不得不變為退讓的態度。但是他們不相信聯席會議的決議會成為現實:在九項對國民政府的要求中,有幾條是讓英國人毛骨悚然的,譬如立即收回英國租界;收回海關;取消英船在中國內地之航行;撤銷英人在華之領事裁判權……紳士風度十足的英國領事正在他的雪茄煙味中打著算盤:
第一,估計國民政府還沒有收回租界的準備,漢口又不是就一個英國租界。中國民眾雖然有此呼聲,政府不可能完全接受。在講價與還價之間,英國方麵可以先將這個亂局麵踢給國民政府。搞好了,還可以根據條約交涉,將來還可以同其他國家一樣保留租界;退一步說,就是搞壞了,難道不可以此為借口,進一步聯合華盛頓會議成員國,再搞一套類似鴉片戰爭式的入侵中國的新計劃?
第二,英租界的僑民和商務管理繁重,毫無對外經驗的國民政府派出的人員能管理得好?誰能保證不再度發生糾紛?他們甚至期待中國人民再以義和團的老辦法來對待英國人,以便惹起事端,而使諸列強采取共同行動,重新奪回長江流域的自由權。
第三,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聯合戰線有內在的矛盾,蔣介石在與各帝國打交道時在有形與無形之間頻送秋波,到了最後關頭,可以避開武漢政府,直接與蔣介石進行交涉,至少還可以保持在中英條約上的既得利益……
然而英國領事的三種估計都落了空,還沒等他們聯係上蔣介石,英租界已被漢口政府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