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會騎馬?”斯諾聳聳肩膀,不太相信。
“我的意思是他騎得不好。”周恩來彎起手指理了理上唇的胡髭,語氣和緩下來:“不過蔣在戰略上要比戰術上強一些。他的政治嗅覺要比軍事嗅覺強,這就是他能爭取其他軍閥的原因。他常能相當老練地全麵策劃一次戰役。”
斯諾又問:“您認為南京最有才幹的野戰指揮官是誰?”
周恩來回答:“陳誠是個不錯的穩重而實幹的人,但沒有什麼出色的地方。胡宗南也許是蔣介石最有才幹的指揮官,他曾對紅軍進行過最有力的戰鬥。何應欽從前是個不錯的指揮官,但是1927年他因為遭到慘敗而嚇破了膽,銳氣大減,從此戰場上就一蹶不振了。”
“從軍事角度看,紅軍在江西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有兩個重要因素致使蔣介石第一次取得勝利。第一,他采納了德國人的建議,在縱深構築堡壘群,步步為營,以短促突擊向前推進,最後以優勢兵力對紅軍實施有效的包圍。第二,我們未能在軍事上同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的福建起義相配合,沒有支持這支牽製蔣的重要力量。我們本來是可以成功地同福建起義部隊合作的,但由於聽從了李德和上海顧問團的建議,我們沒有這樣做,反而撤退,去攻打蔣介石集結在瑞金附近的部隊。這就使蔣介石得以從側翼包抄十九路軍而把它打垮……”
斯諾已經記得很累了,抖抖手腕,把記錄念給周恩來聽,糾正或澄清一些地方,去掉一些費解的字眼,修改定稿。看著那一大堆記錄,斯諾如獲至寶。
四個月之後,斯諾回到北平,正在整理上述談話記錄,突然接到周恩來捎來的信,要他不要引用這次談話。斯諾疑惑不解,他還不知道西安發生了重大事變,但也隻好服從,把記錄塞進皮箱。這部分材料一鎖鎖了20年,1957年,斯諾才重新整理在海外發表。而國內人看到中譯章節,則又過了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