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陵寶藏:超乎想象的恢弘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它南臨驪山,北依渭河,為坐南朝北的修建格局。據說,秦始皇從成為秦國君主之時起,便計劃著為自己修建一座浩大、奢華的陵墓,這座陵墓由李斯主持規劃、設計,由大將章邯負責具體修建工作。除此之外,他在統一六國後,還遣送70多萬人前去為他修建陵墓。雖然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人很多,可是陵墓仍修築了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死後一年,他的陵墓才算正式完工,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墓工程有多麼浩大,氣勢有多麼宏偉,裏麵所埋藏寶藏有多麼多了。《史記》中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可以說,秦始皇陵開創了中國曆代君主奢侈厚葬的先例,自他以後,絕大多數帝王都為自己修建奢華的陵墓。
不說秦始皇地宮中埋藏著多少寶藏,隻說在他陵墓的周圍,那些地坑裏埋葬了各種陶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甚至連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也極為精美、逼真。這些陶俑被世人稱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曆史學家也認為它們具有極高的曆史研究價值。因此,也難怪人們被其深深吸引而沉醉於其中了。
空前絕後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墓規模十分宏大,專家們估計,秦始皇陵園總麵積達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據資料記載,秦始皇陵上的封土原本高約115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現在隻剩76米,但仍有22層樓那麼高。秦始皇為了陵墓的安全,命人在陵園內修建了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垣全長3840米,外城垣全長6210米,而內外城垣高有8~10米,雖然如今這城垣已經沒有往日的威風,但人們仍能看到它的痕跡。秦始皇陵的墓葬區在整個葬區的南邊,而寢殿和便殿則建在北邊,形成坐南朝北之勢。
1974年3月29日,西安市的農民在挖井時,無意間挖出了一個陶製的武士頭,地點就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00米處。這引起了相關專家的注意,後來在他們的倡議下,我國政府組織相關人員對此地進行發掘,於是震驚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展現在世人麵前。
為了進一步了解秦始皇陵的奧秘,國家決定對其陪葬坑再展開挖掘,所以在1994年3月1日,我國政府展開了對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的正式挖掘。這次挖掘出的秦始皇兵馬俑坑,是20世紀以來最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它也因此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既然二號秦始皇兵馬俑坑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自然裏麵有很多珍稀的文物與難解的謎題。那麼考古專家們從裏麵到底發現了什麼珍稀文物呢?首先是武器,包括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除此之外,專家從俑坑裏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這批青銅劍長約86厘米,劍身上還有八個棱麵。考古學家們用遊標卡尺對這八個棱麵進行過仔細的測量,結果發現驚人的事實,這八個棱麵的差別甚至還不足一根頭發絲大,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不隻一把青銅劍如此,出土的所有青銅劍均是如此。還讓專家感到奇怪的是,這批青銅劍的製作工藝極為優良,劍身光亮平滑,內部組織致密,而劍刃部的磨紋也十分細膩,紋理雖有來去,但沒有絲毫的交錯。另外,當考古專家們將這批青銅劍從秦始皇陵裏發掘出來時,它們就像新鑄的一樣光亮鋒利,完全不像在黃土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樣子。對於青銅劍之所以會如此光亮鋒利的原因,有關科研人員在對它進行科學鑒定後,發現在青銅劍表麵有一層大概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正是這層薄薄的鉻鹽化合物,使青銅劍一直保持著它的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除了防鏽工藝讓世人震驚外,考古專家在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時,還有一個有關青銅劍的驚人發現。原來當考古專家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有一把青銅劍被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專家們以為是挖掘過程中陶俑倒塌,壓彎了青銅劍,他們本來感覺很可惜,可是當他們移開陶俑之後,那把被陶俑壓彎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恢複平直的形態了。以當時的冶金技術來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通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人們得到了太多的謎題。人們一直想通過科學來解釋這些問題,然而,直到今日,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神秘莫測的巨大陵寢
秦始皇之所以會如此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是因為自戰國時起,各諸侯國國王便有在生前為自己大造陵墓的習俗,如《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中山國王在他生前就讓人修建的。作為戰國霸主的秦國自然也不能免俗,所以秦始皇在剛剛坐上秦國國主的位子時,為了表明自己的王位正統,他便開始了修建陵墓的浩大工程。這種剛剛即位便開始修建陵墓的做法,卻是秦始皇開創的。
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後分了三個施工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秦始皇登上王位時起到他統一六國時止,那26年可以說是秦始皇修建的初期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工匠們主要是完成陵園工程的設計和對主體工程的施工,以及初步奠基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第二個階段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這9年,秦始皇意氣風發,秦國國力強大,加上戰俘眾多,在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持下,秦始皇陵進入了大規模的修建時期。對此,《史記》中有過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七十多萬人來修建秦始皇陵,它的修建進度怎麼會不快呢?所以雖然隻有短短9年的時間,可是秦始皇陵的陵園主體工程卻已基本完成了。
第三個階段是從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這短短的三年,是秦始皇陵的收工時期,這一階段,工匠們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
雖然秦始皇陵的修建曆時38年之久,可是按照工匠們的規劃、設計來看,它並沒有真正完成。之所以會這樣,據說與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有關。據說當時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二世如秦始皇一樣驕奢淫逸,卻沒有秦始皇的武功,麵對起義軍,他驚慌失措,無計可想,便召集群臣參議對策。在其他臣子無更好的方法時,秦二世采取了少府令章邯的建議:“盜已至,眾疆,今出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秦二世於是命令正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七十萬人放下工程,由章邯率領抵抗周文的起義軍。因為修建的民工都被調走了,所以秦始皇陵的修建也隻好停了下來,後來秦國形勢越來越危急,秦始皇陵的修建也不得不草草收工了。可是即使秦始皇陵修建是草草收工的,畢竟它也經過了長達38年之久的修建,裏麵絕大部分工程都已完工,珍稀文物、絕世寶藏自然不會少。
工程如此浩大、投入人力如此之多的秦始皇陵,在選址時也是精心選擇。設計秦陵的人,不僅為秦始皇陵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而且還對陵園總體布局,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
也因為如此,即使幾千年過去了,雖然長達10千米的表裏夯土城垣已殘缺不全,秦始皇陵高高如山的封塚也由100多米降到76米,可是它仍牢牢地屹立於驪山腳下,渭水河畔。雖然秦始皇陵的地麵建築焚毀於楚霸王項羽的手中,可是地下的宮殿與陪葬坑仍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在被項羽焚毀的秦始皇陵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這些主要分布在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的建築群遺址規模十分宏大。除此之外,考古專家們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北的表裏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麵建築群。清理後,專家們根據相關資料猜測,這三組房屋應該是飼官居住的地方。在飼官居住的地方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規模相當可觀的、專家們沒有清理出的地麵建築。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關於秦始皇陵的地點與寶藏的猜測,還隻存在於文獻記載與傳說中。後來因一位農民的偶然發現,秦始皇陵才正式進入世人的眼中,成為震驚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相信,無論是誰,在秦始皇陵被發掘前,肯定想不到單單是陪葬的兵馬俑坑,就有如此大的規模,可是隨著一號俑坑被完全發掘,之後二號兵馬俑坑、三號兵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的相繼發掘,秦始皇陵便漸漸向世人掀開它神秘莫測的麵紗,將它裏麵豐富的寶藏呈現在世人麵前。其中,僅兵馬俑坑占地就達2萬多平方米,裏麵陪葬的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馬就有8000餘件,青銅刀兵更是高達數十萬件。如此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我國,甚至在全世界陵寢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秦始皇陵墓中,除了兵馬俑陪葬坑外,人們還陸續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坑、陪葬墓,如考古專家在秦始皇陵區東側發現了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座陪葬墓;在陵園西側發現了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陵區北側發現了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表裏城垣之間發現了鎧甲坑、百戲俑坑……除了這些陪葬坑、陪葬墓外,考古專家還在陵區地宮西麵發現了10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這些慢慢被人們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與大量珍稀陪葬品,都一再揭示著秦始皇陵墓內埋藏著富可敵國的寶藏。
幽幽地宮謎團重重
秦始皇陵地宮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打開,不是挖掘不開,而是挖掘開後,裏麵的寶藏無法保存,所以秦始皇陵地宮對於人們來說,仍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到目前為止,以現有的技術來說,人們也無法用科學儀器測量出秦始皇陵地宮的形製及內部布局,所以在秦始皇陵地宮中埋藏有富可敵國的寶藏的傳說的引誘下,不知有多少人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猜測。像秦始皇陵地宮是什麼樣的布局?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防盜機關有多少?地宮挖了多深、多長、多寬?秦始皇的棺槨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槨?他的屍骨是否如傳說中那樣完好無損、栩栩如生?……這許多的疑問一直懸在人們心裏,困擾著對秦始皇陵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雖然現在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可是對於秦始皇陵的種種謎團,仍有許多無法解釋,人們也隻能根據目前發掘出來的文物、資料,以及流傳下來的曆史文獻,對秦始皇陵作一初步的猜想,對因秦始皇陵而產生的種種疑問作一淺顯地猜測。
謎團一: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
秦始皇陵地宮在秦漢時期,便已被人們認為是規模最大的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它“穿三泉”,《漢舊儀》也說它“已深已極”。雖然他們都說秦始皇陵地宮很深,可是有多深呢?他們並沒有給出準確的數字,所以今天人們仍需要探索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曾探索過。他通過運用當時所有的高科技儀器,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勘測,不過,他也沒有得到準確的數字,而是得到一個大概範圍,即秦始皇陵地宮深度500米至1500米。
丁肇中先生的這個猜測,在今天已經被完全否定了,因為如果秦始皇陵地宮在1000米以下,那麼,它的地理位置將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這樣,地宮裏的水就很難排出去,很容易造成渭河水倒灌地宮的危險。不過,雖然丁肇中先生的這一猜測與事實可能懸殊太大,但是他卻為人們開了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地宮的先河,使人們探索秦始皇陵地宮又多了一種手段。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不止丁肇中先生一人有過探索,國內外文物考古、地質學界的專家學者們也對此做過多方麵的研究探索。根據考古學家最新的鑽探資料顯示,秦陵地宮實際上並沒有傳說中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它的實際深度應該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的深度接近,即從地宮坑口至底部平均大約有26米深,如果加上封土沒有改變時的距離,最深的地方大概也就有37米。
雖然這個數據是各專家學者根據最新鑽探資料與相關文獻猜測出來的,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誤差,可是秦始皇陵地宮畢竟並沒有打開,所以這個猜測目前也隻能是最有可能的猜測,事實究竟如何,隻能等待秦始皇陵地宮重見天日的那一天了。
謎團二:地宮有幾道門?
說起探測地宮中的門,不禁讓人想到在2002年9月17日,考古學家用機器人探索金字塔的嚐試,將它從第一道石門洞口放進去之後,卻沒想到它又被一道石門阻止了。這也使得考古學家探索金字塔的工程隻能擱淺了。因為金字塔裏並不是隻有這一道門。自然,秦始皇陵地宮裏,如果有門,也不會隻有一道,那麼它裏麵到底有多少道門呢?
對於地宮門有幾道的問題,司馬遷在《史記》裏也有記載,隻是當時學者們並未注意到罷了。《史記》中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門,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史記》中所寫的意思是,秦始皇的棺槨和隨葬品全部放在中門以內,然而“閉中羨門,下外羨門”,使工匠“無複出者”,既保守了秦始皇陵的秘密,又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既然《史記》中提到了中羨門、外羨門,自然也會有內羨門了,這麼看來,秦始皇陵地宮中應該有三道門才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中羨門,用了一個“閉”字,而對外羨門,用了一個“下”字,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秦始皇陵地宮中的中羨門應該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而外羨門應該是由上向下放置的石門,它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無法再次開啟。至於內羨門,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人們猜測,它可能與中羨門一樣,是一個活動門。
謎團三:“上具天文”是什麼意思?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寫過這樣一句話:“上具天文,下具地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對此曾作過猜測,他說:“‘上具天文,下具地輿’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留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夏鼐先生的這一猜測是否正確呢?之前可能人們還有很大的猜疑,可是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中的發現,為夏鼐先生的這一猜測作了證明。據說,在發掘西安交大漢墓時,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輿”的壁畫。在地宮上部畫的是日、月、星象,而下部畫的是代表山川的圖案。人們據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的上部應該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而在地宮下部,填充了大量水銀,以代表山川地輿。這種繪製,象征著天、地均在秦始皇陵內,秦始皇死後,仍然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輿”,統治地下的一切。這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上具天文,下具地輿”那句話最大可能的解讀。
(2)漢朝楚王陵:獅子山驚現“大空洞”
說起漢朝楚王陵,可能有些人感覺很陌生,不太知道裏麵到底埋葬的是誰。以前一直傳說,楚王陵裏麵埋葬的是西漢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然而在2002年,有部分專家們提出異議,他們對發掘後的楚王陵墓葬形製、出土文物和開鑿時間三方麵進行考證後認為,這種傳說是錯誤的,楚王陵裏埋葬的應該是第二代楚王劉郢。
楚王陵修建在今江蘇省徐州市三環路,即徐州市東郊南麓的獅子山上。楚王陵鑿石為墓室,穿山以藏寶。它掩映在草木中的奇特的建築結構,顯示了楚王陵龐大的規模、恢弘的氣勢,以及讓世界震動的奇思妙想。
楚王陵裏埋藏著大量珍稀寶物與珍貴文物,目前已經出土了各類包括各種質地的珍貴文物兩千餘件(套),甚至還有不少是國內考古專家首次發現的珍貴文物。除了這些珍貴文物外,在楚王陵裏,還陪葬著四千餘件兵馬俑,以及可以完整複原楚王形象的遺骨,這對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天大的驚喜。
楚王陵裏麵有如此多的珍貴文物,相對一個分封的王來說就已經讓人感覺很稀奇了,可是為什麼在楚王陵裏,還陪葬著如此大批的兵馬俑呢?本文將為你揭開漢朝楚王陵的神秘麵紗。
漢朝楚王陵的奇特建築
在1995年年末,一條消息讓人倍感驚喜,消息說:考古學者從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發現一件堪稱最完美的“絕品”——金縷玉衣。說起金縷玉衣,不禁想起傳說中它可以讓屍體不腐、靈魂不滅的特殊功能。金縷玉衣是否有這種特殊功效,這不得而知,可是能看到的是,金縷玉衣是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通過自己高超的技藝,將四千多片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片用金絲串連起來而製成的。其價值之珍貴、工藝之高超,舉世難尋。這種古代君王方可享用、據說可以讓人“永垂不朽”的特殊葬衣,是獅子山楚王陵再一次將它帶入世人的眼中。
獅子山楚王陵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內。徐州自古便是交通、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處於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邊界,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史以來,有資料記載的,圍繞徐州的戰爭就有二百多次。
對於徐州的重要性,史書早有記載,甚至還有一句詩專門形容徐州的重要性:“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這句詩裏麵的彭城就是徐州的古地名。因為徐州如此重要,所以劉邦分封諸王,就將徐州及其周圍的36個縣分給了被他封為楚王的弟弟劉元,劉元也就是漢朝第一代楚王。
劉元也很了解徐州的重要性,所以他及其11代子孫一直堅守著徐州,死後葬在了徐州附近的山中。考古學家從徐州附近的山中發現了8位楚王的陵墓,讓考古學家們感到惋惜的是,這8座陵墓都被人盜掘過,有的陵墓甚至被盜掘了不止一次,已成空墓。
雖然大部分楚王陵墓已經被盜掘過了,可是仍有漏網之魚幸運地躲開了盜墓賊的黑手,位於獅子山的楚王陵就是這樣一座幸運的陵墓。
獅子山楚王陵坐北朝南,入口處在山南的山坡上,通過綿延的地道,便可以到達深入山體主峰內部的主墓室。楚王陵地宮總麵積約有850餘平方米,它南北極長,大概有117米,而東西寬度卻隻有13.2米左右。專家們推測,當時修建楚王陵時,隻為了修建山體內的墓室,古人就掏出了大概5100餘立方米的石頭。
獅子山楚王陵的布局和其他的王陵差不多,也都有外墓道、內墓道、天井、甬道、耳室和墓室,但是楚王陵內獨特的墓葬形製和嚴謹的建築結構,卻比其他王陵多了一份粗獷、雄渾、博大和超越精神。
楚王陵不止墓葬形製和建築結構讓人驚歎,它裏麵埋藏的珍稀文物更讓世人驚奇。如此讓世人驚歎的楚王陵要躲開盜墓賊的黑手,修建的地方自然不是那麼容易找到,既然如此,可是為什麼它現在能出現在世人麵前呢?這還要從一個意外說起。
獅子山上的意外發現
為了解開獅子山上的陵墓在哪兒的這個問題,考古學家們首先對獅子山展開了調查。獅子山因為山形似臥獅而得名,獨特的地理讓考古學家們的調查難度加大了。不過,這些困難並沒讓考古學家們退縮。他們首先草擬出各種有關陵墓形狀的模擬圖,與獅子山的地相對照,以確定陵墓可能埋葬的地方;然後,他們運用各種現代科學儀器,並請來了地質勘查隊,對獅子山進行鑽孔探測。然而獅子山上民房鱗次櫛比,他們無法大規模、普遍地鑽孔探測獅子山,所以他們隻得放棄這種漫無邊際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做法,而選擇梅花樁的勘探方法進行探測。雖然他們付出了許多,可是收獲卻無法與付出成正比,他們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這方麵行不通後,考古學家轉換了思路,從另一方麵入手尋找陵墓的位置。首先,他們可以肯定,陵墓的主人處於漢代,以兵馬陪葬坑的規格和陪葬的兵馬俑數量來看,陵墓主人的身份低不了,既然如此,那麼當地人說不定會從祖輩相傳的故事中了解一些情況,想到這兒,考古學家們便展開了走訪工作。畢竟獅子山陵墓修建時間距今太遠,當地人即使有流傳下來的故事,可能也變調了,考古學家們想從龐大的傳說故事中找出頭緒,無異於大海撈針。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1990年,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王愷在獅子山村走訪,在與老人閑聊時得到珍貴的線索。那位老人叫張立業,在1990年時就已經有86歲高齡了。張立業老人說,他們祖輩曾挖過很深很深的大地窖,其中最大的一個地窖,能放1萬多公斤紅薯。
說者無意,而聽者有心,王愷館長聽了張立業老人的話後,心中一動,這獅子山到處都是石頭,這位老人的祖輩又怎麼可能挖出這麼大、這麼深的地窖呢?想到這兒,王愷館長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條極有價值的線索,隻要找到老人祖輩挖掘地窖的地方,他們就很可能找到陵墓。
果然,他們在老人祖輩挖掘、現已廢棄的地窖下麵3米的地方,發現了外墓道上人工開鑿的痕跡,有了這一發現,考古學家們欣喜若狂,終於,他們找到了陵墓所在,可以弄明白獅子山陵墓主人的身份了。
雖然考古學家們都幹勁十足,可是考古工作本身就是一份細致的工作,無法急躁,所以雖然他們發現了陵墓地宮的外墓道,還是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最終確定獅子山陵墓地宮的準確位置。
有了準確的位置與發現後,經過上報,我國政府準許獅山子居民搬遷,為考古學家發掘獅子山陵墓地宮做準備。1994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的開掘列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正式下發文件批準考古學家發掘獅子山楚王陵。
有了國家的支持,考古學家們很快開始了對獅子山陵墓地宮的發掘工作,也很快就使獅子山楚王陵呈現在了世人麵前。
考古學家們挖掘開獅子山陵墓後,發現這座陵墓是坐北朝南的建築,能使陵墓如此修建的,陵墓主人最低也應該是一位王,至於是哪位王,隻能等陵墓地宮全部挖開後再作推斷。考古學家將問題放在心中,繼續發掘陵墓,發現這座陵墓一共有12間墓室,墓室總麵積達850多平方米。考古學家繼續向裏清理推進,發現這座陵墓采用的是漢代流行的橫穴岩洞式,將獅子山幾乎掏了個半空。在陵墓內,還開鑿了一個巨大而方正的天井,這在以往考古學家發掘的漢墓中從來沒有見過,這些不同,又代表什麼意思呢?考古學家們越來越好奇。可是沒有完全清理出陵墓地宮,這些問題誰也無法正確回答。
就在考古學家們帶著種種疑問的忙碌下,他們通過各種現代化機械,花了三個多月,才將井中的夯土和填石清理出去。當清理基本接近尾聲時,考古學家發現,原來獅子山並不是一座土山,它和徐州周圍的許多山丘一樣,是座石頭山。當考古學家們看到了獅子山的全貌後,他們不禁對我國古人心生佩服之情。有現代化機械的幫助,他們還花了三個多月,才將天井中的夯土和填石清理出去,而在古代,根本沒有什麼大型機械幫助,隻靠人工,就將這座石頭山鑿了個半空,鑿下這個碩大的天井,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專家們推測,要修建這座陵墓至少也需要20年,這還是人力也不少的情況下才行。
清理出這座陵墓後,經專家對陵墓中的文物進行鑒定,推斷這座陵墓應該是西漢楚王的陵墓。
漢朝楚王陵幾大難解之謎
謎團一:楚王陵裏埋葬的人是誰?
對於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考古界支持這兩個人:一個是第三代楚王——劉戊,一個是第二代楚王劉郢。
認為獅子山楚王陵是劉戊的專家、學者的依據是,陪葬的兵馬俑坑四壁十分隨意、簡陋,不襯耗費如此巨大、建築如此奇特的楚王陵。這部分專家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劉戊曾參與過“七國之亂”謀反,然而他最後卻失敗了,當時楚王家族為了保全家族,就讓劉戊自縊謝罪,以為家族贏得中央王朝的諒解。劉戊死後,楚王家族的人考慮到劉戊是家族的王,本應享受王者之禮下葬,可是他畢竟是因謀反失敗自殺身亡,如果等朝廷下詔書,他必定無法按王者禮下葬,所以楚王家族為了保全劉戊的榮譽,就趕在了朝廷下詔書之前,將劉戊下葬了,然而因為劉戊是自殺身亡,下葬時間又急,他的陵墓雖然修建了19年,可是根本就沒完成。又因為楚王家族是搶先下葬造成既定事實,即使劉戊的陵墓沒有完成,他們也不能再有大的動作了,因此這個陪葬的兵馬俑坑壁才會如此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