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陵墓寶藏:死後隨葬顯奢華(2 / 3)

認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的專家的依據,包括獅子山楚王陵的墓葬形製、出土文物和開鑿時間三方麵。這部分專家說,從墓葬形製看,獅子山楚王陵修建的時間應該是西漢早期豎穴墓向橫穴墓演變的時期。從隨葬物品看,考古學家從楚王陵中發掘出了其薛郡的文陽之印和東海的蘭陵王印,而這兩郡在景帝二年就被削去了,還使用這兩郡郡名的陵墓主人,肯定是在兩郡削蕃之前就已死後,甚至下葬的時間也應該早於兩郡削蕃時,而這隻能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因為第三代楚王劉戊是七國之亂時的反王,七國之亂的根源是中央朝廷要削蕃。劉戊率領的七國叛亂失敗後,景帝很可能已經削了兩郡。他們據此推測,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應該是劉郢。

兩方的說法可以說各有道理,然而目前還沒有更加翔實的資料可以證明他們的觀點,所以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到底是誰,隻能等待後人評說。

謎團二:為什麼兵馬俑的姿勢各異?

專家們在獅子山共發現了5個埋葬兵馬俑的陪葬坑,其中3個俑坑比較大,兩個俑坑則稍小一些。俑坑裏埋葬的陶俑主要有立式俑和坐式俑兩種。立式俑高約48厘米,坐式俑高約25厘米。雖然這些兵馬俑的尺寸比真人小了很多,但是它們五官十分清晰,四肢也十分完整,由此可見,這些兵馬俑應該是完全按照真人的模樣來製作的。

專家們根據兵馬俑坑的地理位置,將這5個兵馬俑坑編上號。通過清理,專家們發現,在一號兵馬俑坑裏,兵俑中呈立式的都是步兵,呈坐式的是駕車的禦手和車兵。在獅子山楚王陵的陪葬兵馬俑坑裏,除了人俑,還有馬俑,立於馬俑後麵的人俑應該就是指揮官。這些兵馬俑中完全沒有動物俑和女性俑,專家們據此推測,一號坑裏埋葬的應該是兵馬軍陣俑,而不是郊遊俑。

在二號兵馬俑坑裏,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後段殘存跪坐式陶俑474件。目前為止,專家們並沒有發掘三號兵馬俑坑,所以它裏麵的情況還不清楚。不過,四號兵馬俑坑被發掘了,可是專家們隻在裏麵發現了十餘件陶俑,而且這些陶俑多數還被破壞了。

為什麼在兵馬俑坑裏埋葬著不同姿勢、不同數目的兵馬俑,而四號兵馬俑坑裏的陶俑隻有區區十餘件,而且多數還都有破損,這些破損是外力所為,還是陵墓主人的意思?這又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謎團三:兵馬俑軍陣為何混亂不堪?

1984年,考古學家在獅子山山腳下發現了大批漢代兵馬俑,然而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俑坑裏的兵馬俑擺放得十分混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要知道,我國一向是禮儀之邦,尤其是古代更注重禮儀教化。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工匠們甘願冒天大的風險,將兵馬俑如此擺放呢?這個問題要得到很好的回答,就回到了楚王陵的主人是誰的問題上了。難道真是因為楚王家族將人匆忙下葬、而讓陵墓的修建半途中止?要回答這些問題,還需要等待資料的進一步充實。

謎團四:哪具屍骸是楚王?

考古學家因為不知道在徐州獅子山中的這座陵墓的主人到底是哪一代楚王,便想通過骸骨查找線索。考古學家從陵墓中收集的骨骸經徐州醫學院法醫司法鑒定所專業人員鑒定後,肯定這些骨骼都來自同一個人,沒有摻雜其他人的屍骨。除了鑒定出這一點外,鑒定人員還得出了這具男性骨骸的身高和年齡。此人身高應在1.73米左右,年齡大概是35歲。鑒定人員因為沒有從這具骸骨上找到非正常死亡的痕跡,所以無法確定他到底是第幾代楚王。顯然這具骸骨又為楚王陵增加了一道謎題。

獅子山楚王陵雖然被發掘了,可是種種謎題仍讓它的真實麵目籠罩在朦朧的神秘麵紗後麵,吸引著人們前仆後繼地去探索、去發現、去揭密。

(3)乾陵:“二聖”並葬,能有多少寶藏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座特別的陵墓,那裏麵埋葬著一對夫妻,兩朝帝王,其中一位帝王就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乾陵建於公元684年,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乾縣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隻有76千米。乾陵是西安唐18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據說當時共花了23年才將它修建好,除了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葬陵外,四周還有17座陪葬墓。

乾陵一向被人們稱為考古界的“三峽工程”。它裏麵埋藏著曆史上獨一無二的一對夫妻、兩位皇帝,自古以來,人們便對乾陵極感興趣,想揭開它所籠罩的麵紗,讓它所埋藏的寶藏呈現出來。所以從五代時起,就有不少盜墓賊惦記著乾陵裏的寶藏,雖然他們幾次對乾陵進行轟炸盜掘,可是卻一直沒有找到乾陵的地宮墓道入口。乾隆地宮的寶藏也就一直被人們猜測,想象一下它的富麗堂皇了。

令人神往的乾陵

在乾陵,最吸引人的還是它掩映在茸茸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宮殿。乾陵的地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自它修建成後,便一直吸引著人們的興趣。

因為乾陵並沒有被發掘,所以乾陵地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人們隻能根據相關文獻與資料進行推測了,不過,在這些推測中,還有一些是比較能得到人們的認可的,人們認為,這些推測很可能就是乾陵地宮的真實地形構造。

猜測一:乾陵的地宮應該和唐代的皇城宮殿極為相似,這是人們根據相關史料推測出來的。史料中記載,乾陵是依照唐長安城修建而成的。因此,人們根據史料中對古長安城的相關描述,來猜測乾陵地宮的大致模樣。

猜測二:《五代史》中記載昭陵曾被溫韜盜過,書中說:地宮內“宮室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朝書畫、鍾(繇)王(羲之)筆跡,紙墨如新”。雖然《五代史》記載的是關於昭陵的事,看似與乾陵無關,然而昭陵畢竟是唐高宗之父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尤其是他們父子修建陵墓的時間間隔又很短,所用的工匠應該是全國工藝最高超的,這就很可能是同一批工匠,那麼,修建的結構布局變化應該不會太大。

猜測三:目前我國雖然沒有將乾陵發掘出來,但是它旁邊的五座陪葬墓卻都已被發掘出來了,尤其是懿德太子墓,在其發掘開後,考古專家們發現,這座墓可以說是再現了唐代墓葬的基本形製,據此,人們推測,乾陵應該也是按照唐代墓葬的基本形製修建的。

雖然人們根據相關文獻、史料對乾陵地宮的結構做出了如此精準的描述,然而乾陵畢竟沒有被發掘出來,人們的這些猜測也隻能是一種推斷罷了。要真正知道乾陵地宮的真實麵貌,還是需要等待它的重見天日,或者等待科技發展到足可以不用挖掘即可完全探知地宮信息的那一天了。

地宮內的奇珍異寶

如前文所述,由乾陵陵區的地麵建築和人們推測的地宮可知,它是仿照古長安城修建的,因此可以說,它就是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形象縮影,對於人們研究唐代的文化與工藝,也是寶貴的實物資料,因此人們也稱乾陵是一座完整的藝術寶庫。人們對乾陵有如此高的評價,那麼,乾陵的地宮裏到底有哪些奇珍異寶呢?

1.棺槨

想到地宮,自然會想到埋藏於地宮中最重要的物品——棺槨。人們認為,在乾陵中,存放唐高宗和武則天屍體的棺槨就應該是精妙絕倫、舉世無雙的工藝品。據傳說,那兩座棺槨的材質是玉的,因為傳說玉棺可以防腐,使存放於其中的屍體仍能保持生前的模樣。

人們之所以會猜測乾陵裏的棺槨會是玉棺槨,是因為在唐代,我國和田玉就極為出名,高官貴族尤其喜歡和田玉,比如武則天皇帝也很喜歡和田玉。因此人們推測,乾陵裏的棺槨是和田玉雕鑿而成的。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一是神仙難斷寸玉,想要找兩大塊足可以存放屍體的玉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還要得皇帝的歡心,就更不容易了。二是要防腐,並不是非玉石不可,來自深山中的千年楠木也有一定的防腐功能,所以他們認為乾陵裏的棺槨很可能是由千年楠木裝鑲而成的。

不管乾陵的棺槨是由什麼做成的,它肯定是由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而成的。人們從相關資料中得到這樣的猜測:在乾陵棺槨上,刻畫著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線刻畫,在外部,還裝飾有金絲銀線、美玉寶珠,它們將棺槨裝飾得金碧輝煌、光彩耀人、價值連城。

專家們根據相關文獻以及從乾陵陪葬墓中發掘的相關資料推斷,乾陵墓室中存放的棺槨底部應該有防潮、防腐材料,在棺槨上麵,還應該覆蓋著珍寶,在這些珍寶上麵,還有“七星板”,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等物。

除了棺槨十分貴重外,在棺槨內,唐高宗及武則天的衣冠鞋裙,以及屍體的口裏都有寶珠。而在他們的龍袍皇冠上,也佩帶著讓人無法想象的奇珍異寶,以表現他們所擁有的皇權的至尊至貴。

專家們猜測,兩位皇帝應該都是身穿12套的大斂之衣,頭枕在玉匣上,口裏應該含有玉貝。他們應該是仰臥於褥上,麵朝上。在棺槨內側應該鑲飾著黃帛,黃帛上還應該繪有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圖案。

在乾陵地宮的後墓室裏,應該仿照古長安城的皇宮,設有石**,在石**上,應該放著衣冠、劍佩、千味食及兩位皇帝生前喜歡的物什。

2.陪葬品

在乾陵地宮裏,除了最貴重的棺槨外,還有大量珍稀的陪葬品。人們根據乾陵修建是按照唐代墓葬形製來推測,在乾陵內,至少應該包括有唐高宗和武則天用過的玉璽、私印、文房四寶以及衣物書籍等。

不僅金銀珠寶,隻說陪葬品中的書籍,它們對相關專家學者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藝術等情況,能提供詳細的、完整可靠的寶貴資料,必然使他們對唐代有一個更加深入、具體的了解。人們猜測,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武則天實錄》一書在乾陵地宮中也應該會有,這本書比較全麵真實地記錄了武則天的生平,如果它能被發掘,完整保存下來,必然會為人們揭開籠罩在武則天這位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頭上的神秘麵紗,使武則天統治的大周王朝的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有一個相對圓滿的解答。

據乾陵中的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本人十分喜愛書籍、字畫,因此在他臨終時,要求將他生前收集的書籍、字畫等全部隨他一起埋到乾陵裏。可想而知,乾陵裏麵埋藏了多少稀世珍寶與珍貴書籍、字畫。

除了乾陵地宮後墓室裏的棺槨與陪葬的玉璽、私印、文房四寶以及衣物書籍外,人們推測,在乾陵地宮的前墓室裏,應該設有“寶帳”,在寶帳內應該放著神座,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

另外,在其他墓室及各便房內,還應該陪葬著數量驚人的金、銀、玉、陶、瓷質祭器和古幣,因為它們也是陪葬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線刻畫和壁畫

除了那些陪葬的財寶,在乾陵地宮的地道、石門、棺槨、牆壁上,還應該有工匠們雕刻、繪製的大量線刻畫、鑲嵌畫和壁畫,這些線刻畫、鑲嵌畫與壁畫也是寶貴的曆史財富,可以說,在乾陵地宮中,再微小的東西,也是不可多得的無價之寶。

乾陵內有如此多的珍寶,讓乾陵地宮重見天日,就可以為世界展現盛唐文化的獨異風采。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進入乾陵內,那麼怎麼才能進到乾陵內呢?

它的入口在哪兒呢?這個問題是自乾陵修建完工唐高宗和武則天埋入乾陵後,就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然而對於這個問題,史書中卻沒有任何記載,在乾陵陵區,也沒有任何明顯或特有的標誌提示入口所在地。

乾陵意外現身

1.曆代盜掘

除了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組織考古人員對乾陵的墓道口以及它的陪葬墓進行過發掘外,在曆史上,乾陵還曾被盜墓賊光顧過。據史料記載,早在五代時,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便“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顯然,因為天氣惡劣,溫韜無法派兵前往盜掘,而使乾陵逃過一難。

不過,它的幸運並沒有持續下去,在唐末時,黃巢率領農民起義,召集起了大批農民。然而起義軍成員的增加,除了增加了他的實力外,還為他帶來了軍資匱乏的問題。為了補充軍費,黃巢動用40萬將士,盜挖乾陵。當時他所派的人已經在乾陵內挖出了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口。本來黃巢還想繼續挖掘,可是官軍很快追剿到了,麵對強於他的官軍,黃巢不得不放棄挖掘乾陵的打算,從乾陵中退了出去。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國民黨各軍官為了斂取大量財富,四處盜掘古墓。麵對乾陵這樣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兩位帝王同葬陵墓,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自然不會放過。然而畢竟乾陵幾曾被盜,都安然無恙,自有它的原因,如果他隻派小股人員,在短時間內未必能將乾陵內的寶藏挖掘出來,可是盜墓在明麵上畢竟還是違法的,所以他隻能換個名目掩蓋他的盜墓行為了。就這樣,孫連仲借口保護乾陵,帶領部下駐紮在梁山下,以演習為名,用真槍真炮的轟擊聲掩護一個師的兵力對乾陵進行盜掘。然而孫連仲的士兵們用炸藥炸了乾陵的很多地方,卻仍沒能找到墓道的入口。無奈之下,孫連仲隻能命士兵四處亂挖,可是就在他們盲目挖掘時,雷雨大作,一連數日,都不停歇,看到這種異象,士兵們議論紛紛,認為孫連仲盜挖乾陵招來了武則天皇帝的警告。因為天氣不允許,加上士兵人心渙散,孫連仲無奈隻得放棄盜掘乾陵的行動,率部離開乾陵。

從古到今,多少盜墓者想盜掘乾陵,然而都失敗於找不到乾陵地宮墓道入口上。雖然那麼多人刻意尋找都沒有發現乾陵地宮墓道入口,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有人在無意中發現了乾陵的墓道入口。

2.意外發現

在1958年冬季,國家召集農民修複經過乾陵的西蘭公路,因為石料不夠,當地人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在11月27日下午,賀社社與同伴們在距無字碑向北1000米處的梁山北峰東南坡炸石頭,前兩炮沒有任何異常,但是第三炮炸響後,幾塊石條飛了出來。賀社社和同伴們本來想收取這些石頭,可是他們突然發現,這些石頭不像是自然炸出來的,而像是人工鑿的,而且在這些石頭上,還有一些文字,有的石頭上麵甚至還連著像鋼筋一樣的東西。

當地人一直將武則天稱為姑婆,賀社社和同伴們看到這些石條後,便想到莫非自己把姑婆陵炸開了?想到這兒,他們知道出大事了,就跑到乾縣政府辦公室,向一位姓楊的幹部報告了情況。這位姓楊的幹部聽了他們的話後,也很吃驚,知道如果是真的,那麼這件事就不是他能決定的,所以立刻向縣委書記、縣長作了報告。縣委書記、縣長聽了他們的報告後,一開始並不相信,畢竟他們都知道,在民國時期,孫連仲派出一個師的兵力,連轟帶炸都沒有找到乾陵,這幾個農民用土炸藥怎麼可能就炸到乾陵了呢?

雖然縣委書記和縣長都很懷疑農民用土炸藥炸出乾陵的說法,不過,他們也沒反對楊姓幹部和那些農民再去現場觀察一下。因為當時交通不方便,加上從乾縣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裏的崎嶇山路,楊姓幹部和農民們到炸出石條的地方時,已經是傍晚了,楊姓幹部看了看現場的石頭,發現的確有帶字的石條。為防萬一,楊姓幹部讓那幾個農民用碎石把炸點蓋住後,然後告訴那些農民,不準再在這裏炸石頭了,而且也不準他們向外傳炸出有刻字的石條的事。聽了楊姓幹部的話,賀社社和同伴們就收拾工具回家了。

楊姓幹部回去後,沒有放鬆,而是連夜向縣委書記和縣長彙報了他前去現場觀察到的情況。縣委書記和縣長聽了他的彙報後,經過商量,決定讓他放下手裏的其他工作,專門管這件事,同時縣委書記和縣長也不敢怠慢,立即向省城相關主管上級作了彙報。

於是在當年12月4日,相關考古專家便來到了梁山下,其中就有楊正興、雒仲儒等人。他們到達乾陵後,立刻對農民炸出有刻字的石條的地方進行仔細勘查。驚喜出現了,這的確是乾陵的墓道入口,當這一消息確定後,陝西省主管部門便組織考古專家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正式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

當5月12日,乾陵地宮墓道的砌石全部被他們發掘清理出來後,考古專家們發現,乾陵地宮墓道的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完全相同。他們據此推測,這裏就應該是真正的乾陵地宮墓道入口,尤其是當他們在此處入口的周圍,並沒有發現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他們認為,乾陵的確如傳聞所說,雖然數次被盜墓賊惦記,但是卻一直沒有被盜墓賊得手。受技術限製,乾陵地宮入口雖然被發掘,國家仍決定暫不對乾陵繼續發掘,而是等待技術更成熟之後,在適當時候再對其進行完善地開發。

(4)定陵:爭議與謎團交織的明皇陵

定陵,作為古代皇帝的陵墓名,曾被多位皇帝用過。如吳景帝孫休的定陵,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定陵,北周宣帝宇文贇的定陵,唐中宗李顯的定陵,宋翼祖趙敬的定陵,金景祖完顏烏古乃的定陵,朝鮮桓祖李子春的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以及清文宗愛新覺羅氏奕詝的定陵等。這麼多位皇帝的定陵陵墓中,現今比較有名的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這既是由於當初挖掘明十三陵定陵時產生的是是非非,更是因為陵墓裏麵帶著淒婉往事的陪葬品。

1956年,定陵作為中我國第一個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個被政府組織的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展現在世人麵前,裏麵豐富的陪葬品,向世人展示一個皇帝的愛憎、喜惡。下麵,讓我們看看這一富麗堂皇的曆史寶藏吧!

唯一一座開發的皇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十座陵墓,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後的陵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的天壽山南麓。它建於1584年,直到1590年才正式完工。

20世紀50年代,我國政府有一項考古計劃,想要挖掘明十三陵,解開有關明代的一些秘密,定陵就被考古學家們選為了第一個打開的明十三陵陵墓。自1956年開始,考古學家通過一點一點地挖掘,讓定陵展現在世人的麵前。然而在它被開發後,我國就停止了對明十三陵的開發,所以定陵是目前為止,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被政府組織開發的皇陵。

考古學家們打開定陵後,都驚呆了,裏麵豐富的陪葬品,以及壯麗的建築不得不讓人感歎萬曆皇帝的奢華與我國古代人的匠心獨運。

進入明十三陵,來到明樓簷下,可以看到四角及台階都用巨石拚砌而成的有著“定陵”二字的石刻。除了“定陵”兩個字的石刻外,在明樓內的石碑上,還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的字跡。走入明樓,在它的正後部就是定陵陵墓的主體——地宮。

考古學家們經過測量估算,發現定陵占地麵積大約有18萬平方米,而全部由青石砌成的地宮麵積也有1195平方米。不過,他們也發現,定陵地宮雖大,可是裏麵卻並沒有梁架,而是采用高大的石拱來支撐起整個地宮。

在定陵寬闊的地宮裏,一共有7座高達四噸重,卻設計巧妙、開閉靈活的漢白玉石門,它們將地宮隔離開來,將其分成正殿、配殿、前殿。

考古學家通過考察定陵地宮中各殿的擺設與建築結構,以及查找相關資料後發現,定陵地宮的布局與地上建築完全一樣,如在剛打開地宮時,考古學家們發現在地宮的中殿裏陳列著祭器,主要包括三個漢白玉石座,以及在座前的三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三個青花大瓷缸,當時缸中裝滿了點燃長明燈用的燈油。而在地宮後殿的棺**上,則停放著萬曆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後的棺木,對應於地上建築,這裏應該就是萬曆帝的寢宮了。位於棺槨旁的26個紅漆木箱裏裝滿了陪葬品,這些對應的就應該是寢宮裏的箱櫃。

在明代的曆史上,萬曆帝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皇帝,他十歲登基,與清朝的康熙帝經曆很相似,不過也有不同,像他的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康熙帝,隻有48年。雖然他的在位時間比不上康熙,可是也是明代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了。還比如,他的統治過程跟康熙也很相似,在早期吏治清明、國力日盛,在後期朝政日趨**,貪官汙吏橫行,可是他最終沒有康熙聖明,所選的繼承者沒有雍正帝的治貪魄力,無法挽回朝政。

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在他執政早期修建的,當時曆時六年,直到他28歲才正式完工,因為當時明朝國力鼎盛,財力充沛,所以萬曆皇帝可以花費800萬兩白銀來修建自己的陵寢。以如此多的財力來支持一座陵墓的修建,可想而知裏麵陪葬品之豐富,雕刻之精美了。

據說,考古學家們從定陵地宮中挖掘出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無價之寶有四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除了這四件可以被稱為國寶的陪葬品外,還有哪些呢?

價值連城的陪葬品

在定陵中有大量的陪葬品,先不說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棺槨內的隨葬品,隻在棺槨附近的26個漆木箱裏,就裝滿了陪葬品,考古學家清點後發現,這26個漆木箱裏有金銀器、冠、帶、佩、飾、銅錫明器、武器、諡冊、諡寶和木俑等珍貴文物2648件,其中不少文物都是首次麵世的珍品。

在這兩千多件文物中,僅金器就有數百件,而且件件都雕鑄得極為精美,其中尤以帝後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為最。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金冠是金絲翼善冠,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整個皇冠都是用極細的金絲,采用多種工藝編織而成。這個金冠除了材料極為昂貴外,編織的工藝也極為精湛,工匠們用這些極細的金絲堆壘出二龍戲珠的圖案,圖案孔眼勻稱,沒有絲毫接頭的痕跡。至於後冠,也是極為精美昂貴,像孝端皇後的後冠上有三龍兩鳳,龍是金絲製成,而鳳上布滿翠雲,除此之外,龍口中還銜著寶珠,鳳口中則銜著珠滴。這個鳳冠的珍貴之處在於,鳳上裝飾的翠雲是翠鳥的緣羽攢點在硬紙上形成,而這種點翠方法現已失傳。除了孝端皇後的三龍兩鳳後冠外,還有另三頂後冠,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其中以六龍三鳳冠最為精美、寶氣、富麗堂皇。其上有128塊紅、藍寶石,5400多顆珍珠,全重甚至達2905克。

注體上刻著雲龍花卉紋,注體腹部兩側有著鑲白玉雕成、紅寶石點睛的盤龍金酒注也十分惹人注目。爵體腹部外壁壓刻半浮雕式的二龍戲珠及海水江芽流水紋飾,三足及二柱各刻龍首紋的金爵杯,也是陪葬金器中的精品之一。

除了金器,明朝的瓷器也是極為珍貴的,定陵的陪葬品中就有一件釉色為黃、綠、紫三色,耳足是由兩條蟠螭盤環曲繞而成的珍貴瓷爐,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明三彩”。

除了金銀器、瓷器,定陵的陪葬品中還有不少絲織品,如考古學家從定陵中出土的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就達600多件。這些多是各種質地的提花織物,其上多數都貼有腰封,這些腰封上記載了匹料的顏色、紋飾、質料、用途以及長度,有的還記下了織品的名稱、產地、織造年月等,這些都為相關專家學者完善明朝織品資料提供了信息。

除了織品,陵寢作為皇帝認為自己死後將要生活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服飾,定陵地宮中同樣也陪葬著多姿多彩的服飾,在這些服飾中,最珍貴的要數孝靖皇後棺內的百子刺繡衣,據相關專家考察後說,這件百子衣采用的是複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共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可是精美至極、貴重無比。

佩帶則以萬曆皇帝棺內的大碌帶最為貴重、精美絕倫。據說大碌帶上共有20塊祖母綠,91塊石榴子紅寶石,其中一塊體積最大、價值最高的祖母綠色綠、透明,品種極為名貴,是真正的無價之寶。除了最貴重的大碌帶,定陵的陪葬品中,還有陪葬於萬曆帝棺內的貓兒眼帶飾也是極為珍貴的飾品。

僅僅是定陵地宮後殿中便有如此多珍貴的陪葬品,可想而知,整個定陵的陪葬品有多豐富、貴重了。正因為定陵中有如此多珍貴的陪葬品、雕刻建築,以及它們為研究明朝曆史提供的資料,所以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已開發和未開發的整個明十三陵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中,使這座精美莊嚴的皇家陵園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