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寶藏:梟雄遠去留遺產(2 / 3)

本來,憑借齊雲山上險要的崖澗、天生的雲霧和有利的地形,方臘完全可以打敗官兵,然而起義軍出現了叛徒,他們決了池水,燒了起義軍的糧庫,使方臘的起義軍陷於絕境中。方臘無奈之下,隻能下了齊雲山,退回幫源洞。如今雖然已經過去800多年了,可是人們在齊雲山獨聳峰上仍可發現天池和方臘命人開鑿的洞窟遺跡。

再一處可能的藏寶地點,是方臘在淳安長龍山和休寧齊雲山開鑿的洞窟。據說方臘在此苦心經營過,所以這一處藏寶地點,也是尋寶者比較關注的地點之一。

還有一處,就是前麵提到的千島湖石窟群,雖然此地藏有方臘的寶藏隻是當地的傳說,可是經過專家與尋寶者的實地考查,發現當地的石窟群中有不少議事廳、休息室、水井等人工建築,甚至還有囤糧的洞穴,養魚的水池,舂穀、碾硝的石臼等物什。因此方臘在此藏寶的傳說還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因此此地也吸引了不少前往訪幽探奇的來客。

方臘雖已死去八百餘年,他生活過的石窟也被人們逐漸發現,可是他所藏的寶藏卻一直沒有蹤影,可能它正隱藏在石窟中某個秘密的角落,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3)大海盜吳平的藏金窟:一段皇帝與海盜的傳奇

在閩、粵、台三省交界的海麵上,有一座美麗的海上綠洲——南澳島,在南澳島上流傳一個關於寶藏的傳說,這個傳說還與南宋末代小皇帝和一個大海盜有關。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傳說在距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僅11.8海裏,東距台灣高雄160海裏,北距廈門97海裏,西南距香港180

海裏,處在台灣、廈門、香港這三大港口城市的中心點的南澳島上埋藏著富可敵國的巨大寶藏。

關於南澳島埋藏有寶藏的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關學者經過追根溯源,發現早在宋朝末年,在當地就有南澳島上埋藏有皇家寶藏的傳聞了,至於傳說南澳島上的寶藏是大海盜吳平所埋,則是到明代時才流傳出來的。

無論是皇家寶藏,還是大海盜的寶藏,都讓無數人為之熱血沸騰,他們前赴後繼地趕到南澳島,希望能找到在這裏埋藏的寶藏,然而他們最後都失望而歸了。

到底南澳島上有沒有寶藏?如果有,它埋藏在區區一百多平方公裏的小島的哪裏呢?如果沒有,為什麼當地又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呢?

皇家寶藏緣何落入南澳?

南澳島位於廣東省和福建省交界的洋麵上,南海和東海的交界處,由23個大大小小的海島組成。南澳島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它除了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還有著優美的風景,所以當時宋朝末代皇帝趙昰和趙昺才把行宮修建在這裏。

《南澳誌》中曾記載:在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趙昰在福州稱帝,人稱宋端宗。但很快他便受到了元兵的追逼,無奈之下,他於十一月,和弟弟趙昺以及一幹人眾一起逃亡到南澳島,在澳前村東麵修建了行宮,兩兄弟就住在行宮之一的太子樓中。為了方便用水,隨從還在東南麵的沙灘上挖了供不同人飲用的三口井:即供趙昰飲用的“龍井”,供文武官員飲用的“虎井”,以及供普通士兵、軍馬飲用的“馬井”。

趙昰和弟弟趙昺逃亡到南澳島後,生活並不安穩,因為元兵仍對他們緊追不舍,所以當看到追兵步步逼近後,他們決定離開南澳島。趙昰他們雖然是逃亡,但仍帶著不少的財寶,現在元兵追逼日急,這些財寶怎麼辦?如果仍帶著這些財寶,一是會拖慢躲避追兵的速度,二是怕事有萬一,這些財寶反而會助長元兵追剿。想到這,趙昰和弟弟商量後決定,在離開之前,把其中一部分金銀珠寶留在南澳島,等局勢緩和之後,再來取出。為了方便日後尋找,他們便在藏寶地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如他們所願,在元兵的追殺下,小皇帝投海自盡,他的死亡,使這批被埋藏的寶藏成為了千古之謎。

這批寶藏在哪兒呢?有人推測,就在太子樓不遠處的一堆巨石裏。如果這堆巨石裏真的有寶藏埋藏,那麼,想得到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開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之謎。

要破解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並不容易,雖然當地人傳說,如果誰能將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解釋明白文字的含義,那麼藏寶的石壁便會自動開啟,裏麵的寶藏也都歸這人所有。然而年代久遠,石壁剝蝕嚴重,如今石刻上隻留下了35個文字,可就這35個字還字跡殘缺不全,極難辨認。所以直到今日,石壁上文字仍展現在人們麵前,但太子樓藏寶卻仍沒有被任何人取走。

還有一個傳說,也是有關南澳島寶藏的,這個傳說流傳了幾個世紀,幾乎婦孺皆知。傳說,以前並沒有南澳島,而是在今南澳島以東的海麵上有一個島,島上有座城市,叫“東京”。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原因,這個島沉到了海裏。與此同時,南澳島則浮出海麵。對於這個傳說,當地人都說是聽說的,誰也無法證實。有學者認為,這個東京城就是南宋末代小皇帝逃亡時修建的行宮。這個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畢竟從南宋末代皇帝的逃亡路線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小皇帝確實曾經到過這一帶。

對於南澳島寶藏,還有一件更有說服力的文物在南澳縣博物館陳列著,這是一把宋代古壺。之所以說這把壺更有說服力,一是這把壺就出水於傳說中的沉東京的位置;二是這把壺上有龍紋裝飾。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龍是皇室專用的紋飾,既然此地有皇室物品出水,那麼,宋代皇室的寶藏是否與沉東京有著什麼關聯呢?

據傳,宋朝末代小皇帝跳海自盡時,是由宋朝最後一位宰相陸秀夫背著跳下去的,所以,人們在南澳給陸秀夫修了一座墓。可是據查,陸秀夫背少帝跳海的地點是在崖州,那麼這裏為什麼會有他的墓呢?這真讓人不解。雖然陸秀夫的墓在他的家鄉江蘇垣城有一處,在他殉國的崖州也有一處。但人們仍在他曾經輔佐少帝的南澳修了墓,以表達對他氣節的敬仰。其實自元代以來,位於南澳的這座墓曆朝曆代都有過重修,像乾隆時就重修了三次。所以,後人關於他最後逃亡所經過的地方,印象很深刻,傳說也就很多了。這些使我們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沉東京,浮南澳”這句話會不會是人們對宋朝的一種紀念呢?

海盜吳平藏寶在南澳?

在無法證實傳說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先把目光轉回到太子樓遺址上。這裏,在一處碩大的石壁上長著一棵茂密的古榕,石壁下麵有一條裂縫,裂縫兩邊歪歪斜斜刻著的上麵我們說過的那行難以辨認的文字。這條裂縫和古榕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宋室寶藏吸引了無數獵奇探秘、碰運氣的人來此,但他們都一無所獲。後來有一個頗通文墨的商人,他將這些字念成了文,然後就在他解釋了八成文義時,石壁裂開了一條縫隙,露出耀眼的光芒。然而這時,從山下上來一個人,正在解釋文義的商人害怕來人會爭奪財寶,急忙鑽進石縫裏去取寶。可是就在他剛一鑽進去,石縫就閉合了,商人也被夾在石縫裏麵,隻留下發辮在石縫外麵,這條發辮便變成了一株小榕樹,天長日久,小榕樹長成了古榕。

當然這也僅僅是個傳說故事,真實性無法考證,可是,石壁上的神秘文字是否真的能像阿裏巴巴裏的“芝麻開門”密語一樣,帶著我們打開寶藏的大門呢?一些專家學者對摩崖石刻的文字進行了猜測。有一位曆史教師認為,這個石刻是明末清初鄭成功反清複明的檄文。而泰國崇聖大學的郭偉川教授卻認為,石刻上的文字“非詩非文”,“應為緯之言、扶乩之語”。

雖然專家學者對摩崖石刻文字的說法不一,但當地人卻更相信這就是打開寶藏的密語。就在專家學者對石刻上的文字絞盡腦汁的時候,南澳島上另一個關於尋寶的謎語,同樣也讓一些專家學者用盡心思。這個謎語的謎麵是:“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銀三碟,金十八壇。”這個謎語看起來無頭無腦,但是有傳言說,誰能破解這個謎語,誰便能找到明朝大海盜吳平的寶藏。

吳平是哪的人?他為什麼會做海盜呢?

我國封建王朝曆來重農抑商,對外壟斷“貢市”(即買賣進出口商品的市場),尤其是明朝實行海禁,嚴厲禁止海外貿易,對於出海的人,朝廷都視他們為奸徒、海盜。但廣東曆來都有對外貿易的風氣,所以,這裏也就出現了很多不守朝廷規矩的海盜。

這些海盜大多是廣東地區的窮人,大海盜吳平就是其中一個。吳平,福建詔安梅嶺人,他原本是地主的家奴,因為無法忍受地主婆的虐待,為了生存跑去做海盜。吳平為人機警勇猛,自立山頭後,不久就聚集了上萬人,活躍於閩粵沿海一帶,劫掠往來船隻,聚集了大批的金銀珠寶。

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奉命清剿海盜。吳平為了躲避官兵的追逼,在背靠高山懸崖,又有虎嶼、獵嶼兩個小島作天然屏障的南澳築營紮寨,過了一段還算太平的生活。但好景不長,潮州總兵俞大猷為征剿吳平,率三萬兵馬圍攻南澳。雖然與朝廷的兵馬實力相差較大,但吳平仍憑借地勢優勢,與對方對峙三個月。朝廷看到此情形,又命浙江總兵戚繼光前往助戰。

嘉靖四十四年,戚家軍到達南澳,安營紮寨。戚繼光到達後,與俞大猷定下計策,一是封鎖港口,以防吳平逃脫;二是從背後攻擊吳平,攻破吳平所倚仗的地理優勢。果然,吳平戰敗,不過,他仍由海路潛水有組織地撤到了海南島。雖然俞大猷的部將湯克寬、李超的追擊都被吳平躲過,但吳平海盜集團隻是一些散兵遊勇,是無法與當時的朝廷相抗衡的。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吳平還是敗於閩廣水師在萬橋山(今越南)的夾擊下。這之後,再沒有人得到吳平的確切消息。一說有人在南直隸與浙江一帶見過他,他已經成為大商人了;二說他在海島中困餓而死。但吳平到底是死是活,沒有人知道確切答案。

放下吳平的結局不說,隻說吳平作為一個大海盜,他的財寶一定不少,可是這些財寶去哪了呢?據傳,當初吳平看到朝廷不斷發兵圍剿他的海盜組織,他也知道隻憑自己這些人是堅持不了太長時間的,於是就將他多年來掠奪的財寶埋藏在南澳島上。

傳言說,吳平在埋藏財寶時,和他妹妹還有這樣一段對話。吳平埋好財寶後,笑著問他妹妹:“如果山寨被圍剿,你是要跟我一起逃走,還是想留下來看管這些金銀財寶?”他妹妹很貪財,就說:“我願留下來看管這些金銀財寶。”吳平聽了他妹妹的話,很不高興,心裏就有了除掉他妹妹的打算。所以當戚繼光、俞大猷聯軍圍剿吳平的山寨時,吳平看事不可違,便殺死了看守金銀財寶的妹妹,並將她的屍首碎成18塊埋於藏寶的地方,隨後奪舟逃出海去。

吳平之所以將妹妹的屍首碎成18塊,是和藏寶的數額有關,當地也流傳著一首有關吳平寶藏數額的歌謠:“九甕十八缸,一缸連一缸,誰人得的著,鋪路到潮州。”這18缸財寶到底埋藏在南澳哪裏呢?除了吳平和他妹妹,現在無人知道。

不過,有人根據一些資料與當地的傳聞,說寶藏可能藏在吳平寨村。吳平寨村在今南澳島的深澳鎮,它是目前可知的第一個以海盜名字命名的村落。既然是用海盜名字命名的莊村,那麼在寨內藏寶,也就不失可能性了,畢竟自己的地盤還是易於看護財寶的。但當地漁民卻說,現在的吳平寨村早就不是當年的寨子了。而且當初他們蓋新房的時候,除了一些殘存的圍牆和石基廢墟,並沒有發現任何寶藏。他們隻是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上也隻記載著朝廷清剿威脅海防控製的大海盜吳平的經過。

如此看來,要解開大海盜吳平的寶藏之謎,隻能再從謎語入手了,有研究者通過多年的走訪調查了解到,這個謎語其實還有上半段:“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殼。”謎語的不全與謎麵的撲朔,讓南澳島的寶藏更加迷離,也更加激起我們的探索**。

南澳島的寶藏到底有沒有?如果有,在哪裏?又是誰所藏?曆史總留下無數謎題,這些謎題都需要人們耐心、細致地探索。

(4)野拂藏寶之謎:天門山六大古謎之一

明末,李自成兵敗退出京城,國庫中的金銀財寶掠奪一空。據傳,當時其部下野拂負責運輸這批寶藏,並分批藏於天門山附近,以備他日東山再起。數百年來,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一批又一批尋寶者進山尋寶,但最後都空手而歸。

同時,在湖南的莽山林區,也流傳著闖王“九驢十八擔”寶藏的傳說,因為這個傳說,又有不少人一頭紮了進來,傳說是真的還是隻是人們的一個美好願想呢?

野拂藏寶天門山

地處湘西張家界市南郊8千米處的天門山,是武陵南支脈高峰之一,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盛譽。關於天門山,一直有個傳說,明末,闖王李自成帶領著一大幫農民起義軍大敗明軍,攻陷京城後迅速占領皇宮,掠奪了大量金銀財寶,後來敗退離京時更是將國庫中的金銀財寶洗劫一空,並由其手下大將李過將軍負責藏寶一事,以備他日東山再起。後來,李過為躲避官兵追剿,剃度出家,法號野拂。野拂帶著一眾徒弟,將之前交予鏢局保管的木箱一隻一隻地裝運上船,趁著暮色降臨,整裝出發了。幾天後,船隊在古鎮溪口境內的五獅寨下平坦村岸邊停了下來。五獅寨因其五個山頭像五隻伏在河邊的獅子而得名,山上還有一座庵,名曰五獅寨庵,庵內香火鼎盛。野拂深感此地是個可以安息養年的風水寶地,還可以操練兵馬,自耕自足,於是決定暫住於此,順便等待闖王他日起事的號令。

野拂上山到五獅寨庵求見住持,庵內原本住著二十來個年邁的尼姑,住持真誠地接待了遠道而來的野拂,並邀其**。野拂與眾徒弟在庵內做了小小的休整,不久便向庵主靜安師太作別。臨走前,靜安師太把一封信交予野拂手上,並囑咐野拂拿著信前往天門寺,去投靠她的師兄——天門寺方丈。野拂感激萬分,將信揣於懷中,與師太告別後帶著一幫徒弟乘船直奔天門山。不幾日,船隊駛進永定境內,野拂帶著五獅寨庵靜安師太的舉薦信來到天門寺,法圓方丈見信後收留了野拂等人,還在天門山寺專門新修宅院給他們住。相傳,天門山寺內祖師殿匾額上的“天門仙山”四字就是為他所書。此事在清光緒《永定縣誌》上有如是記載:“明季野拂自夾山寺飛錫此山。野拂為闖賊餘黨,事敗,削發為僧,竟逃天誅。”

野拂最終未能等到李自成起事號令之日,隨著農民義軍土崩瓦解,清廷的建立,野拂抑鬱成疾,於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逝世,葬於慈利縣高峰茅庵。野拂一死,幾船金銀珠寶再無下落,據說在他臨死前,將帶來的財寶全部分散藏於天門山中幾個秘密去處,隻是當年藏寶的民工均被毒死,所以,此說法也無法獲得證實。

探訪觀音山

觀音山,位於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範圍內,與天門山相隔數裏,宏偉、峻峭。山下有個村子,名叫汪家寨。2001年6月25日,永定區汪家寨村村支書李慈祥和村主任曹玉在村委會中召開村支部會議。李支書在會上發言,號召汪家寨借開發天門山的機會,把觀音山這一景點也作為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如此一來汪家寨就能早日脫貧致富了。李支書的發言得到與會人員的強烈擁護,村主任更是提議即刻成立景區旅遊資源考察小組,並深入觀音山進行探險。

從7月20日開始,考察進行了五六天,一直沒有取得重大收獲。直到8月15日這天,旅遊資源考察隊中張金長在路上無意間發現一件鏽跡斑斑的東西,他趕緊叫住了李慈祥,兩人手挽手,李慈祥抓著一根樹藤,張金長又拉著李慈祥,然後由張金長俯身去撿這件東西。張金長拿起這東西一看,原來是一把砍刀的銅柄。因年代久遠,刀身已消失不見。顯然,這裏曾有人來過。第五天,考察小組爬到觀音山山頂,一組隊員腰捆麻繩,順著懸崖往穀地下放,在懸崖中間,一個隊員發覺腳踩的地方有泥漿般的東西,於是掀開枯枝茅草仔細看了一下,發覺此處與天然石壁不同,這裏更像是由人工壘好的一塊補巴,大小約三丈。當他掰下一塊泥塊和一片亂石,又發現泥塊中除了石灰和沙漿外,還有一種黏糊糊的東西。他把采集下來的樣品擺到考察隊員麵前,有經驗的隊員經過分析,一致認定這是一個被封堵的暗洞。麵對這一重大發現,隊員們決定親自下去一探究竟。

李慈祥下去後,發現眼前見到的的確是一個朝天石洞,洞前有一小塊可以立足的峭岩,但不知為何被人用亂石封堵,如果不仔細查看,極易忽略這一細微的差別。這一發現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也讓李慈祥陷入沉思當中。考察小組在對封門洞所處方向做好標記後,於下午返回營地。

10月12日,經區旅遊局相關領導的同意,李慈祥帶隊前往封門洞口處進行開挖。經過一係列艱難的挖掘工作,終於在第三天的時候在僅挖出兩三米深的洞旁發現一個露出的耳洞。耳洞是空的,李慈祥趕緊劃燃了一根火柴,在耳洞的岩孔中發現一根根像亂草根一樣的物體,他用手輕輕掏出,拍一拍,物體竟然在手中閃閃發光。“洞裏居然有金子!”李慈祥大聲驚叫起來。他先後取出擱在岩孔中的金釵、金簪、金箍等物品,共14件。

2001年10月21日,李慈祥在永定區專車及武警護送情況下驅車前往長沙,將這些珠寶送往省文物局請專家進行鑒定。通過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批元明時期的宮廷飾物,已有幾百年的曆史。這14件珠寶中,十七花金釵、鳥頭金簪兩件,屬國家二級保護文物;葉花金釵、素金簪、鳳頭銀釵、鳳頭銀簪、蓮花銀簪等8件,屬國家三級保護文物;其餘為一級飾品。此批文物的價值在7000萬元左右。僅從耳洞中就掏出如此高價值的財寶,那洞內的財富簡直難以估算吧?這些寶物既然確定為元明時期的宮廷飾物,可見建洞的時間應該不會早於元明,那麼或許跟李自成藏寶天門山有關,出家後的野拂將寶藏分批藏於天門山附近山頭,觀音山剛好與天門山隻相隔數裏。

“九驢十八擔”的傳說

在湖南南部邊陲莽山腳下,有一個至今保存著兩百年前曆史風貌的古老村落——天塘村。村子裏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石岩衝,三座橋,慢行百步走,三窯金。”據村裏的老人們講述,隻要能破解此話的玄機,就能得到一筆巨額的財富,而這財富,正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後在莽山所埋的“九驢十八擔”。

20世紀70年代末,正是莽山尋寶活動的高峰期。天塘村內就有這樣5個男丁,為了得到這筆誘人的寶藏,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在祖墳麵前發下誓言,不管誰先發現了寶藏,都要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然而,5人辛苦挖了好一陣子,卻一無所獲。不僅如此,包括這5人在內的前來尋寶的村民,回去後一病不起,甚至有些離開人世。難道,他們中了亡靈的死亡詛咒?更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村裏好多人都看見了一個披頭散發的人影,夜幕降臨之時更有像“鬼火”一樣的東西飄來飄去,嚇得老人小孩兒一到夜裏就不敢出門。但有些村民不相信真的有鬼,為揭穿謊言,他們來到村莊後麵的大山裏麵,發現有幾個土堆有人為挖掘的痕跡,土堆旁邊還散落著陶器和瓷器的零星碎片。原來,村裏夜晚出現的一些鬼影之類的都是一些盜墓賊搞的鬼,他們為阻止更多的人前來盜墓,故意裝神弄鬼。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很多有價值的文物竟然被盜墓賊隨意丟棄了,顯然盜墓賊要找的不是這些東西,那麼,他們究竟是在尋找什麼呢?天塘村有位德高望重叫譚相吉的老人對此事進行了大膽的推測:這夥盜墓賊要找的一定是傳說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驢十八擔”寶藏。

種種跡象證明,闖王李自成確實到過莽山。至於是否藏寶於此,這恐怕是困擾也是引誘眾多探險者前來一探虛實的原來所在吧?在莽山林區內,村民找到一個叫“皇藏岩”的山洞,洞名頗具皇家風範,山洞洞口非常隱蔽,洞內怪石林立,青煙嫋繞,寒氣逼人。洞口處還設有一平台,並鋪有一層防潮的三合土沙層。村民大膽猜測當年李自成所帶寶藏應該藏於岩洞之中。然而,最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洞內除了一些銅錢外,再無其他。

村民們頓時泄了氣,莫非有關李自成攜帶“九驢十八擔”金銀財寶的傳說,隻是一個美妙的故事而已?又或者是藏於某個更為隱蔽的無人知曉的地方。就在尋寶行動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個新的發現再次燃起眾人尋寶的熱情。在莽山80裏外的白沙圩鄉,村民們發現了一塊刻有闖王之墓的石碑,碑文為陰刻,如此一來更加證實闖王人生中的最後一站就是莽山。

盡管闖王之墓的發現對於寶藏發掘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卻給尋寶指示了一個新方向。或許藏寶的地點沒有在李自成軍隊曾經活躍過的莽山核心區,而是在與之相反的方向。

根據新的啟示,一行人繼續尋寶旅程。他們沿著逆方向行走,在路邊的山坡邊上發現一堵人為壘砌的石牆,長100多米,寬10多米,共有3層。工程浩大,非一般百姓所能打造。同時在距離石牆不到1000米的地方,還有一個巨大的山洞,叫溶家洞,位於莽山對麵,岩洞極大,並有一個水洞和一個旱洞,如果藏人,最多能容納一萬多人。當地村民一直盛傳,當年被清軍追殺的李自成就曾躲進洞中。溶家洞的洞口因山體遭雷擊而被掩埋。

為了一探究竟,不少人投身於溶家洞的發掘當中,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找到傳說中的寶藏。

(5)張獻忠窖金:關於“八大王”洗劫成都府的曆史記憶

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大西國”。後來清軍入關,四川境內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最終被吳三桂所滅,而“大西國”多年來積存下來的金銀財寶卻成了一個**眾人的曆史謎團。成都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關於寶藏之謎,有許多猜想和傳說,甚至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還掀起一陣尋寶熱。這批巨額金銀財寶是否如傳說中的那樣埋在錦江河底或者隨船沉入岷江呢?天地之廣,最終又能被誰有幸拾得呢?

老虎灘裏的銀錠

“銀子!銀子!”伴隨著一個農民的驚叫聲,一幫人圍了過來。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縣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引水工程建築工地上忙成一片。施工隊正用挖掘機開挖鋪設管道的溝槽。10時30分左右,一輛挖掘機在施工人員的操作下挖出了一鏟砂土,隨著砂土的落地,一截如同朽木一般的東西從砂土中滾落到了地麵,所有人都圍了過來。經過彭山縣文管部門初步鑒定,這批意外發現的銀錠是明代的官銀。銀錠烏黑中泛著亮光,邊緣雖然有些殘損,但清晰刻著“崇禎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樣。這個時間剛好介於張獻忠在米脂起義(崇禎三年,即1630年)與在四川鳳凰山中箭身亡的時間(順治三年,即1646年)之間。更讓人感到欣喜的是,文管人員在現場發現了盛放官銀的木桶,這些木桶至今保存完好。一個木桶剛好可以放進10錠官銀。成批的銀錠,上麵所刻時間似乎暗示著其與明末清初縱橫川陝的張獻忠有某種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獻忠,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於延安衛柳樹澗堡,屬於軍籍。當過捕快、軍吏,後來因為犯法被除名。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追隨府穀人王嘉胤起義,自號八大王,王嘉胤死後改投高迎祥。1635年張獻忠參與滎陽之會,決議,同高迎祥等一起進攻東方。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因故發生分裂,張獻忠率領部隊進攻長江流域,李自成進攻黃河流域。1637年,因為遭到明軍左良玉部的進攻,張獻忠的起義部隊損失慘重,一年後,張被朝廷招安。

崇禎十二年(1639年),重舉反明大旗的張獻忠轉戰到了四川境內,1643年占據武昌,稱大西王。不久攻克長沙,宣布免征三年錢糧,因此跟隨者日益增多。1644年8月9日,張獻忠攻破成都,帶領著60萬大軍,很快控製了四川的大部分州、縣。在成都張獻忠先號稱秦王,隨後宣告建立大西國,並於8月16日登基為大西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張獻忠轉戰到山西、河南等地,專搶貪官富人之錢財,因而獲得巨額財產收入。據說,自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敗而亡的16年間,張獻忠光燒殺掠奪來的財富都已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他曾經在皇城舉辦鬥寶大賽,奇珍異寶、金錠銀錠擺滿了24間房子。清順治三年(1646年),滿清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從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清軍在川北西充縣與鹽亭縣交界處的鳳凰山坡包圍了大西軍,兩軍展開了激戰,張獻忠最後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

相傳當年大西軍兵敗成都的時候,十幾艘大船從新津出發,沿著岷江順流而下,不想在彭山境內遭到清軍的埋伏。清軍早就料到張獻忠有大量的金銀財寶欲從成都運走,於是在此堵截。大西國負責押運船隻的兵將眼見敵不過清軍的圍攻,於是鑿沉船隻,想登岸逃跑。清軍欣喜若狂地登上尚未完全沉沒的部分大船,令他們傻眼的是這些船中裝載的全是石塊。當然,這應該是張獻忠所設的障眼法,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縣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歌謠中唱的正是在石龍與石虎相對的地方藏著一大批寶藏,誰要是找到了這批寶藏,足以買下整個成都府。張獻忠的寶藏應該就在四川,而彭山境內到底有沒有沉銀呢?

尋寶活動

《蜀碧》當中也對此進行記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十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

而在彭山縣流傳著的那句歌謠,歌中所唱的“石虎”與“石龍”在江口鎮石盤山的石龍溝中確有其地。清嘉慶《彭山縣誌》記載:“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裏。其形肖龍,首仄蜿蜒,鱗甲崢嶸,有持雨拿雲之勢,長三、四丈許,若經神工鬼斧者然,與石虎相對。”在石盤山的山路盡頭,石龍赫然挺立岩壁,石虎的虎身仍然清晰可見,隻是上麵的部分頭像已經被破壞。

《蜀難紀行》中關於沉銀一事還有更多細節方麵的描述: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裏麵,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而沉入其中的銀兩數量,根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

自沉銀之後,民間打撈已有多次,民國時期楊白鹿的打撈行動當屬規模最大的一次。楊白鹿是清代貢生,同盟會員,當過四川省長賴心輝的秘書長,在成都國醫學院教過書。清末接濟了當時在官場犯事的杜姓人士。姓杜的為報恩,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檀木匣子轉贈楊白鹿,匣內放有張獻忠埋銀地點的圖樣。接手後的楊白鹿從未向他人透露此事。1937年冬,楊白鹿與好友馬昆山取得共識,準備按照藏寶圖上內容開始挖金。1938年冬,趁河水較小,迅速開挖,結果卻一無所獲。來年秋天又繼續,竟然挖出一個大石牛和大石鼓。本來石牛、石鼓都被挖出來了,“萬萬五”應該也不遠吧,令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等待大家的不是“萬萬五”,而是三大籮筐的小銅錢。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最後草草收場。

普照寺與寶藏的關係

成都一帶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民謠所唱與彭山民謠基本一致,隻是藏寶的標誌物換成了石牛和石鼓。看來,藏銀的地方不止一處,曆史上也有關於另一筆寶藏下落的記載。